榆林神木毛乌苏沙漠,55岁的张应龙治沙15年,让43万亩荒漠变成了森林、农田和科研基地,筑起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张应龙,当过教师,做过打字员,还编纂过神木县志。年,辞去神木县城里的稳定工作,辗转北京、天津,最后在一家外企从基层的员工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公司副总。“当时我一年收入22万,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收入了。”现在的张应龙吃着自己在沙漠里种出来的绿色食品,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灵魂深处向往的生活。张应龙说:“吃的除了酱油盐都是自产,前不久去体检,体检完后,医生说从你身上想找点毛病难。”张应龙在沙漠里种出来的酿酒用葡萄品质棒。张应龙说要不是当年酒后一句醉话,也不会来治沙。年农历新年,回老家过年的张应龙来到沙海里的沟掌村,与村支书喝酒,酒过三巡后,张应龙向村支书承诺,要出资承包村里的荒沙地。第二天村支书就当真打来电话,询问他承包沙地的事宜。“我当时想给他们几万块钱,全当扶贫。没想到,过了几天村支书带着7个村民代表来签合同,19万亩70年承包费12.6万元。”“修了一条进入沙漠的路,给村里做了一些基础建设,树还没种,就投进去万。”张应龙感觉这沙漠是个无底洞。这时,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回头”。当时张应龙没辞去天津的工作,想着我在公司干着,可以把挣来的钱用来治沙。干了一段时间后,张应龙感觉到治沙这个事不是那么简单,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张应龙辞去了年薪20多万的工作,一头扎进沙海。第一次在沙包上盖房,房子还没盖成就塌了。那年秋天,连着下雨,没有电,没有电话,张应龙说有49天没有遇到一个人,独自一人苦思冥想着治沙的道道。在张应龙治沙造林基地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书画作品,内容是三个字:“明两作”。其中“明”字中的“日”字被改写成了“目”字。问及缘由,张应龙解释到,“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即称为明。但我认为,一个人心明眼亮才是真正的明。不仅白天要努力工作,夜晚要勤于思考,还要学会用眼睛观察,将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智慧。”白天拼命干,晚上不停地思考成了张应龙的人生常态。年治沙资金越来越紧张,他把在神木县城的房产卖了,再投入万元,加上首次承包的19万亩,张应龙先后共承包了43万亩的荒沙地。43万亩有近平方公里。为了植树运树苗,张应龙在平方公里的沙漠里修了多公里路,沙漠修路要从外面拉土垫路,这层土至少要50厘米厚,光在沙漠里修路工程就很浩大。“当时家人特别不理解,都觉得我肯定是疯了,我姐还带我去西安看精神病科。当时最怕回答为什么治沙这个问题,一不为理想,二不为挣钱,别人不理解,有时就连自己也想不通。但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一天天长大,周围的黄沙一点点变绿,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事做成功。”一个英雄无法改变世界,只有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的愿景。”15年的治沙造林让张应龙认识到,治沙绝不是简单的事,要改变43万亩沙漠的面貌,仅靠他一个人很难完成。“树木栽得多了,就能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就变成森林了。我意识到,树木要成林,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集体的力量。因此,在年专门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依靠团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治沙文化,参与治沙。”现在治沙造林就要把它当做一个生态系统恢复。要保证沙地的可持续治理,既不能再度破坏生态,还要让它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循环发展。”张应龙在治沙基地开辟出万亩土地,用来种植土豆、小米等经济作物。所有农作物都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用的全是自己经过微生物处理无臭味的有机肥料。张应龙的沙漠水稻试验成功。张应龙父亲是全国劳模,张应龙也是全国劳模,他喜欢父亲的一句话:少说多做,你觉得人家做不好,你把他做好就行。张应龙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形成一套省水、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他治理的43亩沙漠里有二三十个大大小小海子,最大的有亩,这些海子的面积也比他刚进沙漠时大多了。“海子里有鱼,是不是有江南水乡的感觉。”行走在海子边,张应龙很得意。葵花地里长满草,张应龙说他种地是为了养地,对沙漠来说草也是宝,至于种的庄稼,产量多少他不在乎。15年的治沙造林经历,张应龙从林业外行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从最开始的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现在的生态循环利用发展阶段,他自己也逐渐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门道。张应龙的治沙基地有个小型养殖场,圈养了猪羊牛鸡鸭鹅,他还专门从澳大利亚引进鸸鹋,张应龙说养殖这些动物主要是为了提取他们的排泄物,研究微生物菌。通过提取微生物菌这样的方法,既保证了生物的安全和健康,还能保证整体生态环境。他这里的圈舍不臭,原因就是在圈舍里有他正在试验的微生物菌。猪牛羊的尿液经过微生物处理后成了有机液体肥料,没有一点臭味。他从国外引进微生物菌种,利用人畜粪便、餐饮垃圾、污水处理厂黑泥、植物秸秆生产有机环保固体基肥和液体肥料,不仅为基地的树木提供了养分,还能改良土壤,保护环境。“通过科研活动,让我意识到该怎么发展,只有生态变好了,我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进而再反哺生态。”除了植树造林,张应龙还潜心研究适宜沙漠地区生长的木本经济油料树种长柄扁桃树,从生长特性、良种选育,到种苗繁育、栽培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张应龙都有自己的见解,并写出了专著。他说:“种植长柄扁桃可以防风固沙,种子可以榨油,干枯的树枝还能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材料。”他的治沙基地还承担了国内外多个科研项目。望着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改变成满目绿色的海洋,张应龙欣慰地说:“靠我一个人,靠我自己那几百万元钱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治沙效果的。正是因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林业建设,我才能在防沙造林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