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N部曲之87别让两旧一村成为

#大牌创作计划#

先说一个时代背景:上海在完成了持续30年的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之后,接下来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任务。

目前,“两旧一村”已经完成了政策首肯、领导重视、调研走访的阶段,接下来就是因地制宜地出具改造清单了,“两旧一村”里藏着对城市更新也包括对“美丽家园”的认知和反思,并希冀更进一步地进行提升和完善。

一、别拘泥于区分“美丽家园”和“两旧一村”,关公可以战秦琼

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说到“两旧一村”就不得不联想起“美丽家园”:以为是升级版的有之、以为是重起炉灶的有之、以为是不同科目领域的有之,但说实在的或许只有政策研究者或少数参与者才会明确知道两者的区别和分界线。

当然,就算两者之间纯属关公战秦琼,但笑过之余想一想,彼此之间如果一点关联性都没有,也就引不起如此广为流传的无厘头了。

站在城市更新的角度,不管两者什么关系,但在城市建设界面,完善和升级是必须的。

先看看和更多人有关的美丽家园,究竟做了些什么?

美丽家园建设,便是为进一步改进老旧小区改造住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老旧小区改造总体形象,进一步强化新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准,进一步将“美丽家园”建设打导致人民群众鼓掌夸赞的民生工程,根据更新改造,处理年久住宅安全风险,减轻老旧小区改造难停车、公共设施少等难题,打造出“安全性、唯美、井然有序、适居”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住户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

具体到清单,或多或少也基于每个社区的具体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屋面、屋顶、天井修缮;

2.外墙附属构建维护更新;

3.沟渠管道疏通、雨污分流管道翻排;

4.公共区域建设;

5.生命通道拓宽改造;

6.门头门洞除旧貌,灯光标牌换新颜;

7.管线归槽、楼道清洁;

8.围墙内外技防物防。

今天,在“两旧一村”也要清单化的当口,务必从美化环境、提升品质和快乐天地三个角度,充分听取意见并成为一个或有或无的改造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道填充题并不容易,需要充分研究“美丽家园”的成果共性基础上,进一步对“两旧一村”因地制宜提出个性补足和完善。

从一定程度上说,“美丽家园”和“两旧一村”究竟什么关系或者说隶属于不同标的并不重要,在改造中的取长补短、更新意识、发现矛盾、个案创新,于个案于整体都是积极有益的。

二、同一个师傅开第二张菜单,套路会走到末路

之所以将“美丽家园”和“两旧一村”的差别纠结忽略在一边,主要是考虑到历经多年的“美丽家园”改造,一些共性共识的矛盾点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改造针对点和方法,与此同时因为时代在发展,也不断衍生出新的矛盾点和改造刚需界面,“美丽家园”来不及了,“两旧一村”不能假装看不见地重蹈覆辙。

说到底,“更针对、更个性、更与时俱进”或是对两旧一村更新的动态要求也是更高要求,所以——充当其冲,毕竟今天的设计水位,其实已经强大到超乎想象。

但同时,不应该也不适合让设计师去,毕竟“这个段子我熟”的人性弱点,往往不自觉地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没有谁主观是愿意舍近求远的。

所以,一个本帮厨师的及格门槛是守正是烧好油焖茭白和四席烤麸,他眼中和手里的佛跳墙和毛血旺,大概率是不如粤系或川派掌勺人的,固然可以有极少数“双结棍”跨界选手,但大概率还是——守正为本,出奇不“易”!

从原先的外立面改善、管线重新排布、路面整洁、增辟车位、智能化设施加载,从废旧空间变共享→共享空间变精准,“美丽家园”形成的模块化完全可以拿来主义,只是同一个表格里可以填上不同的更新条款,就算“两旧一村”也会面临如今的快递收发、充电桩、垃圾分类、无障碍设施等时代命题,更会有精准地如何解决老年人吃饭晒太阳、如何解决小朋友护眼、局促室内空间的就地健身等个性化深海级课题。

体验生活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体验的人不提案,提案的人不体验”也是心知肚明的呵呵,看起来是找到合适命题的讨论,其实是标准化和针对性的又一轮隔空辩论。

针对“两旧一村”,当然少不了见字如面的常规套路,比如结构加固、厨卫改独(用)、防水防渗漏,也少不了来自于“美丽家园”的一些诸如门头、管线、公共区域等,这是“关公其实可以和秦琼交战”的叠加地带,那么更加针对性的改造点呢?

比如快递收发、充电桩、垃圾分类、无障碍设施这些改造标的,其在“美丽家园”中可行但在“两旧一村”中是否可行?或者在“美丽家园”中有一种解决办法但到了更旧更局促的“两旧一村”是不是要调整和优化设计改造方略?

这都是针对性的范畴,当然也少不了——用针对性来解决标准化。

因地制宜是关键,其间的深浅天差地别。

三、“一案一策”太奢侈,按区域编制设计导则有必要

之前曾经在城市微更新的案例考察和分析中,提出过“一路一策”或“一案一策”的思路。

当时是基于上海市中心部分渊源雷同、区域雷同、风貌雷同、价值雷同的路段和项目,如果在城市微更新中走上了同样的“武康路上梧桐树”的套路,其可持续性反而会受损,久而久之会被市场用脚投票,毕竟——去过一条路一个项目,就浏览并推理出千篇一律。

但是,针对性虽然,但其也有本质硬伤:一是贵二是慢,既不利于快速推进标准化复制。也不利于单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当然这里的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

如今,“两旧一村”面临着“今年要明确要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完成28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还要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指标任务,再用慢工出细活的“一案一策”当然不合理也不适用更等不及。

如何将标准化和针对性进行求同存异?

窃以为,按区域作为单个样本进行示范,邀请第三方团队进行体验和调研,用有限时间内快速编制一个设计导则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第三方团队不是设计者、不是政策制定方,不会用旧眼光甚至偷懒思维来面对或回避改造中的矛盾点;

另一方面,“按区域”可以平衡单个项目的矛盾点和区域内“差不多”的诉求缝合,毕竟“两旧一村”集中区域也就那么几个。

但为什么要编制设计导则呢,仅仅是发现问题和矛盾么?

当然不。

设计导则不仅是调研和发现,更是方法论的提供,毕竟“个社区有个特征”,单个社区内的面积、体量、建筑排布等所谓具体情况在设计师眼中其实是“一把钥匙开万把锁”,因为方法是一样的;但单个社区外部的环境是截然不同千差万别的,其反馈到社区改造中——至少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隔壁是公园那么内部对绿化的权重侧重就要减缓毕竟可以“蹭环境”,比如周边配套完善与否决定了内部公共空间的被需求级别不同等等。

地段都不差的“两旧一村”,在改造中肯定有别于“美丽家园”的就社区而社区,更因为内部空间的有限和局促是可以想象的,但如何充分利用周遭来围魏救赵,就是设计需要面对的素材。

所以,“比市场调研进一步比施工图纸浅一些”的设计导则,会告知设计师:有什么、缺什么、为什么、凭什么,至于“怎么办”相信设计师就像相信上海房地产20年高速发展之下的户型——虽有同质化,但也高能级!

不喜欢不善于去抠字眼,来强行剥离关公和秦琼。

在人工智能时代,分清差别并不重要,创造链接才是本质。

旧的还是旧的,但如果能接驳到“怀旧”的城市情怀并微调形成复古,就能找到生存空间。

上海新掌门人提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其中既不“一更了之”也不“凑合着用”,用方法论武装思想,“和故去的歌星对唱”有新意受欢迎,别把“美丽家园”和“两旧一村”绝对割裂,没必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