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古城是为躲避史前大洪水而建,皇城台顶

石峁遗址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错区域。神奇的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一条看不见的线,那就是毫米等降水量线。石峁遗址的发现始于年,当时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考察民间听到一些关于神木石峁的信息,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最大的城址遗存。石峁古城遗址可能是夏代早期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秃尾河的研究证实了0年前此处为汪洋

石峁遗址在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黄河的一级支流秃尾河流经这里。秃尾河自古以来水量充沛,滋养大地,石峁王国就处于秃尾河和洞川沟(秃尾河支流)交汇处的山峁之上。这样的地理区位也正好应对了那句“两沟夹一峁必有遗迹”的民间俗言。

秃尾河,汉代称圜水,后称吐浑河,明代称秃尾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秃尾河有两个汛期,春汛(3~4月)流量占年均流量的16.5%,夏汛(7~8月)流量占年均流量的26%。由于秃尾河上游位于沙漠地带,降水不能直接补给河流,主要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高家堡(石峁王国所在地)站地下水补给量为10.40米/秒,占径流总量的75.9%。

据专家考证,在距今年到0年之间的石峁时期,秃尾河的水位加河床比现在高出26~40米,现在的高家堡就是一片汪洋。到了秦汉时期,随着气候变暖、河流改道,秃尾河水位下降,形成了现在的地貌。

皇城台顶设有池苑曾经饲养鳄鱼

皇城台的台顶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从远处可以感受到其气势雄伟。台顶比较平整,而周边则呈现出台阶状分布。实际上,它是一个顶部较平、底部较大的石墙建筑围绕在山腰上,共有十数圈的城墙和石砌的石墙将其包裹起来,犹如固若金汤。从外观上看,它是遗址的核心区,被石头层层包裹的一个区域。

在台顶上有一座大型夯土建筑,这代表了大型宫殿的存在。旁边还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池院作为蓄水设施。此外,附近还发现了鳄鱼的骨板化石(据考证是扬子鳄鱼骨)。一些学者推测这个池苑是否是用来养鳄鱼的呢?因为在早期0多年前后,石峁王国时期的附近是一片汪洋,完全具有捕获饲养鳄鱼的条件。

大禹治水的神话被石峁的地理位置印证

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记载,当时整个中华大地洪水泛滥,于是尧召集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一致推荐鲧去治水。鲧到了治水的地方,采用了水来土挡的传统办法,也就是用土筑堤,结果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并没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后将鲧处死,随后,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考察,采用疏通的方法,历时十年之久治理了洪水。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首领之位禅让与他。

大禹治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气象学研究表明,距今0年左右正是降雨量较多的时期。公元前年前后,即夏王朝建立的时期,也是大禹治水的末期。传说中的洪水时代,与史料记载和地理学研究高度吻合,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传说中那些可信的成分。

石峁古城地处高台山峁之上必是因为预防洪水

如若0年前这里就干旱缺水的话,那么石峁古人不会将家园建在这里。从石峁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或许,这样的选择,就是为了预防洪水。

看过石峁遗址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将城址选在这里?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沟壑纵横,崎岖不平,春日风沙漫天,冬季严寒漫长,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想的?

然而,前面描述的是现在的景象,0多年前的这里是否和现在一样呢?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地理学资料,可以得出结论:距今年到0年之间这里的气候相比如今较温暖湿润,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年降水量高出现在~毫米,秃尾河的水位比现在要高出26~40米。地形较如今相对平缓,没有那么多纵横的沟壑,植被也较好。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天然的选择机制,距今年至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那里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同时石峁遗址与秃尾河的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也印证了当年石峁王国时期的环境与大禹治水神话的真实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