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079.html
少爷说Shenmu
少爷说神木,带你领略不一样的神木。
这是『少爷说』年更新的第1篇文章
总第篇原创
本文有字+16张图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笔者按语
史海钩沉,岁月流金。
口述历史的访谈就像是一个深潜海底打捞璀璨历史金钩的过程,偶尔闪金光,便大可放心期许一箱箱沉甸甸的历史瑰宝记忆,且保准不会让你失望。年,我们的团队锐意进取、精诚合作,访谈了神木八个领域的五十余人,用年轻人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可爱神木的温暖城市记忆。
回首这一年,感慨颇多,这里有甘青南剿匪老革命的乐观豁达,有九旬神木抗美援朝老兵的潸然泪下;有用锅底灰抹黑板扎根乡村教育三十年的园丁情怀;有神木卫校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奠基人;有声泪俱下的“文革”沉浮;有贫寒岁月里乡里乡亲捧给赤脚医生的一大笸箩白面蒸馍;有神木老城人为感谢先生看病,送来一小茶缸缸醪糟、一把新鲜的韭黄;有公社广播放大站鼓动“夜战”的工作记忆;有神木县有线电视台第一任女播音员的“荧屏芳华”;有石峁遗址考古人的十年勘探发掘工作记录;有地方学者四十年前第一次上杨城的考察记忆;有麟州故城的“红楼”寻踪,有女文博专家眼中的那些价值非比寻常的文物们;有神木老碱厂、三堂玻璃厂、机械厂、窟野河大桥的建造往事。
不能眼见“明堂珍宝”沦落为“沧海遗珠”,笔力虽拙,也勉力探索,并全力以赴。往事不可追,史实难忘怀。感谢你们的全然信任、嘱咐重托,感谢你们的坦诚相告、率真诉说,让我们追忆过往,有迹可循,为讨一份厚重历史的欢心,矢志不渝。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给予的鼎力支持与悉心指导,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01
一、交底篇:我的口述历史,是刚起步吗?
1.每一场口述历史实践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
我的口述历史,是刚起步吗?很显然不是。
也许苦尽甘来再讲来时路方合时宜,可是我怕我会忘,或许经验之谈都具有阶段性,相比之下,阶段性的总结也好过忽略不计,只字未提。我觉得每一场口述历史实践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其生命周期亦像是培育一个企业,有它自己的试探、初创、成熟、扩张、整合和蜕变等阶段。我们将这个过程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也许就是神木记忆口述历史的发展侧记,细说起来这也是一个有关“记录什么样的历史,怎样记录历史”逐步摸索与完善的过程。
你看,最开始的试探期一定是些轻微试水,零星实践,一定是怯怯的,且不执意如此。
初创阶段是意识到深远意义,决定提上日程,逐步探索,积极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并懂得用理论指导实践,且不断改进。
厚积薄发的成熟期是规模化、系统化的一组操作,这个阶段口述历史学术理论依然在指导实践,但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实践过程的经验之谈在反哺之前坚信不疑的理论。
我理解的蜕变期,兴许就是口述历史的呈现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它们或许是地方文史的一个佐证材料,是写作者眼中的绝佳素材,是编剧手边的情节设置所在地,是继往开来考古工作者的参考大事记。总之,它记录的是那个时代,是当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当时人们的工作生活、经历见识、所思所想。
目前我们团队完成了试探和初创阶段,是初具规模,并逐步走向成熟,敬请期待。
2.三件事,完成了初来乍到的试探
不回想不知道,一回想竟已过十年?
第一件事:年,那时候我刚上大一,在那年热气腾腾的暑假,我作为神木县有线电视台的实习记者跟着当时的史志办跑完了神木各个乡镇,完成了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回想起来这竟是十年前,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十年前我就已经开始参与史志办的工作了?何等荣幸,现在想来那一定是我年轻岁月里的高光时刻。我看见当时的文史工作者大夏天头上搭着毛巾在太阳地抄录碑文,看见他们挨门逐户走访那些与革命记忆相关的老年人,看见他们仔细打听贺川杨家沟晋绥日报社造纸用的马莲。我在心里感慨哦,原来神木农村全是窑洞哦,原来下乡是这个样子呀,我一个小女孩跟着跑前跑后也很开心,无非就是烈日炎炎帮忙拍照,举个话筒,把他们说的话一字一句全记在本本上,我在年的暑期实践报告里找到以下回忆内容:
那一年在万镇白家畔采访一位正在为自己洗背心的一百岁的老寿星,他曾见过高高大大的贺龙;那一年在解家堡一个叫松树峰的小村子,见到84岁的杜子茂老人,说当年刘志丹的队伍来这里的时候,他看见一群十六七岁没见过正开冻黄河的娃娃兵,他们脱了鞋打赤脚在岸边踩来踩去高喊着唱歌;那一年在马镇葛富村,78岁的郭向前老人说郭股长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个布包裹,里面装着四个黄澄澄的大梨;那一年在沙峁镇王家洼村,找到“军队的妈妈王补梅”的儿媳妇——老奶奶高美美,她说三九年夏天,她和两个女儿不是挖野菜就是上山采药,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在春灶上煮一大锅开水,重伤员每人冲一个鸡蛋喝,轻伤员每人一碗盐开水,当时没有米汤,她婆婆就用剪刀把大片大片的谷穗梢子剪了回来,用每支梢子上的那几粒熟了的米凑起来熬煮了一锅香喷喷的新米稀饭。
十年后,也许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口述历史资料。
第二件事:年,机缘巧合就出现了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红碱淖大鱼。也不知为何就突然对大鱼这么感兴趣,可能因为很少在资料中被人提及,总是“查无此鱼”,见过的人只能口头描述大鱼有多大,并未记录在册。许多见过大鱼的人已经不在了,没见过的人以后注定不可能提及了,这真是件危险的事,我觉得责任重大,我怎么能让声名显赫的红碱淖大鱼就这样悄然无声沉寂在昏黄光影中,沉溺在历史海洋中?要让它“兴风作浪”呀!
没有谁督促我去做这件事,一切都是源于自发,我就这样单枪匹马开始了最初的口述历史实践,四处搜罗消息,随走随打问,你有没有见过红碱淖大鱼?足足有一米长的大鱼啊!何等神奇。采访当时的文史工作者,采访九十多岁见过吃过红碱淖大鱼的人,采访当时在渔场打过大鱼的渔民夫妇,登门拜访曾经渔场的工作人员,不管他们在哪个街巷哪个村的犄角旮旯,总要想办法找到呀,甚至去人民广场中午人头攒动的议事角逐一打问,神木就这么大,只要你想打问,哪有打问不到的事儿啊,只是想象不出我当时为何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心劲儿。
后来我去档案馆查资料,关于红碱淖的属地纠纷,竟找到光绪年间出生的老爷爷口述有关“卖地不卖海”的证词,这不就是那个年代的口述历史嘛?就是这份证词让我心生喜悦,这何尝不是对我辛辛苦苦走街串巷的一份馈赠,也惊喜早有前辈在无意间做足了功课,我甚至有了一份与过往先贤交手的感动,一份缘分不浅的满足感和一种口述历史薪火相传的欢欣鼓舞。
第三件事:源于年“美丽乡村”的组稿,去采访红色乡村沙峁镇“菜园沟惨案”,希望一改笔者往日写革命故事“仿佛你就在现场”的文风。很多人跟我说,你找不到的,他们都不在了,就算你找到,他们也都百八十岁早也不精明了,你啥也问不到的。我偏不信,于是大冬天又去了趟菜园沟幸福敬老院,挨个儿询问,大抵老同志也看出我是来真的,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就能打发的,于是也就挨个儿陪着我去找人,最终竟采访到了三名亲历者,谁说他们老眼昏花,早就糊噜(糊涂)了?明明就是你没有花功夫去耐心询问和思考,还想按照既定模式走老路。
我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结果这种原汁原味的、异常珍贵的口述史料,竟在第一轮就被领导打了下来,为了全书语调一致,要求用第三人称转述,改成那种旁观者的描述,如若不然就直接砍掉我的稿子,不要上书了。这一点我坚决不同意,上不上书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吗?我认为走访这种方式最贴近人物,最靠近史实,是在仅有的、尚在人世的几位老人中考证细节,毋庸置疑,这是当下我们能找到的,还原历史事实最真实的途径了。所以我一字未动,秒变废稿,这是第一次正面抗争,虽然被下了文章,可我不后悔,并且到现在我都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只可惜,稿子没发成,那位九十几岁的老太太就去世了,遗憾她最终都没看到。这件事是转折,也让我愈发坚信这样的采写方式是对的。
感谢这一场退稿,否则真的就没有后续我的发愤图强,没有后续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坚持做口述历史。这也许都是初探。
3.初创期的探索,一步步实践自己的想法
想起年,在当年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我作为新晋文史专员的那篇发言稿,我说一定要做神木城市记忆的口述历史,因为九零后与零零后都不知道,只有鲜活的文史资料才能启迪后人,才有意义。当然会上是这么提的,会后我也是这么做的,并且饶有兴致地同步开启了自己又一轮的大规模实践。
行动力强的人早就意识到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我们去找寻了一个村庄的红色记忆,找寻集木造船协助东渡的老艄公后人,找寻贺家川可能见过鼻子高高的白求恩大夫的人,找寻即将被拆了的神木文化馆往事,找寻五龙口互市与圆墩子,找寻背诵庄子说的陕北高家堡老太太,找寻神木人民大礼堂的木头来自何方,找寻老城记忆中的“三楼洞四大街”,找寻城隍庙的石牌楼与捣古朝。这些都带给我们与书籍、文献上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所以每天都生龙活虎,睁开眼就有事情干,觉得神木万物皆可写,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本精彩的书,乐趣横生。
仔细想来,从年到年,从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女生到十年后一个上班七年的新闻工作者,我居然又一次跟史志办打交道,且是最后一个史志办。你说巧不巧?十年前我并没想到会有这一幕,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流光溢彩和精妙所在。当年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已经退休了,下乡普查结束后,史志办还专门给每位女同志送了一把天堂遮阳伞,是那种有着华丽的绸面,边边角角都镶嵌了细细密密珍珠的伞,好像是这个盛夏送给我们的礼物。十年后,我才逐步意识到,有关口述历史问题的重要性,就是那拥有华丽伞面的遮阳伞,历经一个盛夏又一个盛夏的风刮日晒,伞布早就朽糟了,可珍珠还在。不知道十年后重新启动这项工作,算不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十年前,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让我单纯感受陕北人的善良与热心;十年后,神木记忆口述历史工作让我一次次震撼于这些颤颤巍巍的老婆婆、跌跤轱辘的老先生们,他们从儿时一直讲到眼前时刻,他们的八十年回顾,是不畏艰险的生命体验,是在贫瘠生活中千锤百炼得来的人生信条与过日子的平和理念,朴实,真挚,接地气,句句在理,我觉得口述历史也是一种知识和文化传承形式,更是一种求知途径。与这些精神矍铄、凡事看得开的老人们相比,我感觉自己糊涂了三十年。
所幸年承蒙厚爱,在神木市史志编纂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口述历史访谈的触角伸向了神木记忆的各个领域。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史志办的领导大胆启用年轻人,且给予足够信任和赞许,搭建平台,及时指导,让我们团队放开手脚干工作,在这里,要为他的远见卓识点赞,深表谢意。
02
二、经验篇:口述历史工作流程总结之我见
做口述历史,一定要有团队,团队一定要有“扛硬人”,一定要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年,年,年,我们边访谈边总结,总结完再访谈,理顺了口述历史的基本工作流程,分为前期准备,访谈,录音整理和文本编校,回访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前期准备阶段
1.首先要确定受访者
找不到相关受访者不要着急,你先行动,你走出第一步就会发现热情的访谈对象一定会给你推荐更多健在的同龄人,所以不要担心,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确定受访者遵循原则即“我怕来不及”,所以要与时间赛跑,“等不及的先来,等得及的慢慢来”,于是我们先把目光转向了那些参与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的百岁老革命,或在神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曾参与神木发展大事件的高龄老人身上,多为八九十岁以上,以防止因老人突然病入膏肓,导致访谈终止。
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可是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我觉得项目可以从小规模开始,随着筹措经费的增加和个人经验的积累,慢慢做大。一个成功的访谈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模板,同样一个失败的访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之就是要避免过长时间的思虑犹豫,不要等所有事情都妥帖到位了,才行动,世间总有太多驾鹤西去的来不及,所以赶紧行动。
2.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让你心中有数
资料的前期准备与整合很重要,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你的访谈对象,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对方亦能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愈发能营造一个亲和的、熟悉的、愿意敞开心扉的访谈氛围场。采访之前先把背景资料收集齐全,通读分析一遍,看哪些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采访,然后做一个采访提纲,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一定要抓重点,倾听固然重要,可漫长的倾听总是容易让人犯困,更何况你也不是心理聊吧,不能无限期搅在这一堆堆倾诉里,如果按被采访人说什么我们记什么的话,一次采访能获取的有效信息不多,恐怕就不是采访很多次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必须打好提前量,抓重点。同时注意约定好访谈时间和地点,一定不能迟到,要谦虚谨慎,提箱牛奶或买些水果等小礼物提前抵达,出门前一定要记着带采访登记表,让受访者自己填写名字、出生年月、联系方式,以防止听错写误,并检查录音笔、摄像机是否能正常工作。
(二)访谈阶段
1.口述历史就是新闻采访吗?很显然不是
虽然口述历史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新闻采访相同,都是要应用到采访工作涉及的心理学、社会学、沟通交流及访谈技巧,但与新闻采访不同,新闻采访要求短平快,要求抢抓第一时间的有效发布,而口述历史则不要想着偷懒,这关系到受访者是否愿意敞开心扉,绝对不能等同于新闻采访的只去一趟“只取你需”,它需要安稳沉淀、需要来龙去脉、需要耐心听完,更需要谨慎细致地对口述内容的信息多加甄别。
当然有的题材,新闻采访报道过了,文献资料中已经记录过了,再去做口述史的访谈,一定是带着能提供一些新的内容和生动细节的期许去的,如若不然,只是照搬全抄那就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2.尽量完整,以利他人
我感觉只要回顾生平,人总会深情款款。
固然生平史访谈很耗时间,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