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俗榆林人的乡愁,都在榆林民俗

北京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对于榆林人来说,乡愁是什么?答案就藏在那些记忆中的传统民俗中。一切似乎都是新的,一切似乎又有旧时的味道。如今,属于老榆林的点滴记忆,依然在新砖旧瓦间涌上心头,不曾忘怀。

1、转九曲

转九曲又曰走迷魂阵、走八卦阵、走黄河阵、转黄河、转黄河九曲等。它的场景装置是在村边选出方圆近一亩的地上,栽杆布阵,一根根高杆用绳连起九个“卍”字,形成弯弯曲曲的九曲连环阵;再在杆上点燃小油灯。灯的制作根据条件而定,有用豆面捏的,用土豆剜的,也有用萝卜削成的灯碗。数百盏小油灯将阵势摆出,一般是三百六十盏。在每个阵角转折处竖上小旗,有的还在入口处扎牌坊,同时在不远处立烟火天梯(或曰烟火塔楼)。

转九曲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六日达到高潮。

2、铁水打花

铁水打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梦幻绚烂……米脂“铁水打花”美丽壮观的场面,观赏过后无不摄人心魄。铁水打花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是米脂人民天才创作的典型代表之一,既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这充满了喜庆、欢乐、吉祥、热烈的恢宏场面,气势磅礴的壮观场景也让观者欢欣鼓舞、精神振奋。

追溯铁水打花的历史沿革,它起源于北宋,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明、清时期,由于官府的提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或官府士绅们有了重大喜事,如金榜题名、还愿、升迁、嫁娶、建新宅第等都要出钱打铁花庆贺,使米脂铁花一度红火,达到鼎盛。虽然在各朝代中几度兴衰,但一直延续到清代。

3、鱼河府城隍庙会

鱼河堡自建堡有城隍神以来,城隍威灵、护佑苍黎。历史上的上郡区域以及鱼河堡地带連年丰调雨顺,百姓安居戍边。在应对蒙元不断入侵的征战戍守中,鱼河堡成绩不凡,是榆林卫千里防线上楷模营堡,更为明“九边”卫所在战时防御、和平时屯田树立了好的榜样,受到朝廷的肯定。为此,在明正德朝时,皇帝下旨嘉奖榆林卫有功的戍边将士,并敕封鱼河堡城隍为府城隍,明确历史上上郡城隍神应有的级别。

今有明正德九年()大钟为证。为答谢皇恩浩荡,鱼河堡特专铸高1.2米,重达多斤大钟一口以示纪念。大钟上刻“皇帝万岁”,落款人物有:延绥总兵官王、太监王、钦差镇巡延绥等处地方都御史吴、副总兵戴、钦差陕西按察司会事闫。从此鱼河堡城隍神明确成为“府”的级别,是名符其实的上郡城隍。

4、赛驴会

驴是当地群众的生产工具,也是重要的运输工具。赛驴是如同赛马一样,是一项民间竞技活动,考验着驴的奔跑速度和躯体状况。赛驴在当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逐渐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种集商贸、旅游、观赏、娱乐一体的民俗活动。

5、火判官

“火判官”由砖砌而成,高约二三米,外形丑而貌端威严,头上戴一顶纱帽,若判官端坐。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除夕和元宵之夜,点燃“火判官”就是神木民间年俗之一。“火判官”在堆砌时会在耳口鼻眼、肚脐和两乳留出七个孔,当“火判官”点燃时则会七窍冒烟喷火,场面蔚为壮观。

那么,这些火判官到底有什么寓意呢?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开始,每年的除夕至元宵节期间,当地民间就有垒火塔驱兽、辟邪的习俗,后来逐步衍生出用泥塑火判官炉子的年俗。当地居民介绍,过去年代,火判官是被塑成钟馗的形象,寓意“钟馗啖鬼”降妖镇宅,由于其脸部会被烟尘熏黑,又被当地百姓解读为黑脸包拯,成了人们企盼日子红火,平安健康,公平正义,国泰民安的象征。

6、放河灯

从明末清初以来,神木镇铧山村村民,就一直延袭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宅平安。传说年前铧山村的一位先人被窟野河的大水冲走,村民无力救助,祈求河神拯救这位先人,并获得成功。村民为纪念这位河神,每年的七月十五都会去窟野河放河灯,此后世世代代一直执著地兑现着承诺,已经延续了多年的历史。

年该项活动被确定为神木县的“非遗”保护项目。

如果说村落是乡愁的载体,乡村的肌理,那么民俗就是乡愁的内容,乡村的灵魂。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

#三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