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展丝绸之路上的动物和植物甘肃省博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lx/

6月18日

丝绸之路周主题特展

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

展览汇聚

国内13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

以丝路上的生物多样性

和交流为切入口

根据文献考证

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和自然动植物标本

诠释由这些外来动植物所构建的

从生活享乐、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艺术

多维立体的文化交融环境

再现“丝路改变生活”的主题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一条交流通道,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古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系在了一起,特别是汉唐时期,是东西方动植物物种传播最重要而频繁的时期,也是欧亚世界加深相互了解、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历史高峰。

丝路沿途国家与地区间动植物的传播途径并不相同,除了部分是自然界通过近邻关系自动传播的,有些则是作为贡品或礼物,由使者从一地传入另一地,或是通过商人们的贩运等等方式。这些传播有些具有军事背景,有些是经济活动,还有些则是国家与地区友谊交往的见证。

这些不同地域的动植物物种沿着丝路的传播,不仅增加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以至衣、行、娱乐等生活的各方面;而丰富多样的外来动植物物种也开拓了人们理解和接纳“异域文化”的包容力,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寓涵,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融。

据此次策展人之一研究馆员徐铮介绍,《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展更偏向体验,让观众全方位体验丝绸之路文明中的动植物文明。

展览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从年开始做丝绸系列展览,如年举办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年以考古科技为主题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等等......今年开始探索通过动植物来表现丝绸之路文化,并把整个年代定格在汉唐之间。

展厅里弥漫着香草味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汉唐时期,丝路文化相对成熟而且丰富,跟我们的生活更加相近。《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展的阐释主题就是丝路改变生活。比如,通过展览你会发现很常见生活用品,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而展厅中闻到的气味也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此次,通过植物的气味贯穿整个丝绸主题展,在国内尚属首次。

展览现场

该展览策划历时一年多,实施中,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整个团队人员献计献策。比如,展览互动环节有个“气味电影”,剧本是策展团队撰写并实施拍摄。“气味电影”把故事定格在“胡姬酒肆”,通过场景还原丝绸之路传入的日常用品,全方位体现一个中西交流的大唐西市社会环境。

序章五谷丰六畜兴自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人类为了获取食物资源,除了采集和狩猎外,还开始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虽然当时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远不如后来便捷,但是这些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依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两个分别来自先秦典籍《六韬》和《管子》中的成语,代表着古人对农业丰收的朴素愿望,而这些国人最为熟悉的农作物和家畜也多源自于早期的动植物传播与交流。第一单元从自然到神灵在远古社会,已经开始过着种植、狩猎原始部落生活的先民们几乎每天都与动物接触,它们除了是人类的帮手、食物来源外,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部分凶猛的野兽会造成生命威胁。于是,在自然环境中努力生存的先民们便将这些猛兽当作神灵来崇拜,以期将灾祸降到最低,并得到保护与庇佑,同时,他们还创造了大量想象中的动物,形成早期的宗教信仰。随着与萨彦-阿尔泰等地区游牧部族交往的日益频繁,此类草原母题的装饰艺术不仅被中国北方诸部族所吸收、改造,也被不少汉地贵族接纳、模仿,并开始制作此类器物,向北方草原民族输出。

汉代金怪兽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免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猛兽崇拜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条件也决定了人类的思想意识。相较而言,游牧民族更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凶猛的野兽在造成生命威胁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这种力量产生了敬畏,继而崇拜,从而出现了大量动物主题的器具。这些北方草原艺术中常见的装饰品通过对特定部位的强调夸张,直达每种动物的本质,动物撕咬纹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春秋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甘肃省博物馆藏

神物通天在接受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前,万物有灵观、交感巫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孕育于萨满文化的民间信仰始终占据着草原游牧民族信仰的主导地位。自然界的万物被草原牧民视为神灵,或是通灵的助手,动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甚至创造出大量融合了不同动物特征的神兽,以期获得更多的保护与庇佑。中原制作北方系青铜文化中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动物纹金属牌饰,这种动物间戏嬉、搏斗题材是草原地区现实生态和生活的反映,与中原文化的动物纹明显不同,但从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的中原工匠已开始专门制作此类工艺品,并通过贸易或其他途径到达北方地区,这种现象体现了动物纹视角下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密切联系。第二单元无数铃声遥过碛

唐红陶鞍马咸阳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唐三彩马咸阳礼泉县李贞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随着丝路贸易的兴盛及当时国家战略、边疆建设的需要,西域系天马、北方草原系突厥马和骆驼等大型家养动物大量传入中原,这是汉唐时期传入动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物种。西汉鎏金铜马陕西兴平茂陵一号随葬坑出土陕西茂陵博物馆藏天马和突厥马的传入是汉唐王朝军事力量得以强化的最关键要素,著名的丝路驮畜骆驼,到了唐代,就已成为军队后勤运输、中亚与中原民间商贸的主力。而像牛等中原和长江流域地区原有的生物,也由于西域或北方草原传入了不同的优良品种,推动了当地运输力的开发。天马西来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第一战略资源,马能成为汉唐时期交流、传播最充分的动物物种,是与当时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汉初,面对人马合一的匈奴铁骑,汉军被迫由传统步军作战改以骑兵对抗,由此,大批“代马”“秦马”被培育成战马。汉匈之战的巨大胜利,更刺激了对优良马匹的引进,来自乌孙、大宛的“天马”随之成为贵族时尚的坐骑,而唐代引入的马种更加多样,天宝以后国家马场已发展到“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的规模。沙漠之舟骆驼是古代中国与骏马并列的外来珍贵物种,因善于在沙漠里长途负重跋涉,被誉为“沙漠之舟”。早期这种“奇畜”曾有零星传入,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进贡、商贸等形式从中亚、西亚、西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开始大量进入中原,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到北魏时,统万城的国家军马场曾养骆驼百万余头,随后亦将其中部分转养于燕代之地,此后,骆驼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军队后勤运输、民间商贸的主力。引重致远牛的畜力开发使人类实现了从人力到畜力的转变,推动了一场“畜力革命”,除了用于农耕劳作外,牛车也是中层阶级主要骑乘的工具。大约于两三千年前,一种源自印度次大陆的瘤牛开始传入我国,它因在肩部有似瘤隆起而得名,中国史籍也称之为“肩峰牛”“犎牛”“犦牛”。它大而圆的瘤峰是种沉积脂肪的肌肉组织,作用相当于骆驼驼峰,能在食物匮乏时起补给作用,其“健行者日三百余里”,大大增加了运输效益。悬泉驿置张骞凿空西域后,汉王朝在丝路要冲设驿置,以确保来往商旅的交通安全,并提供住宿、餐饮等方便。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直播看展览

据载汉代敦煌郡境内,东起渊泉,西至敦煌,沿途设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按当时邮程,悬泉置是从安西至敦煌的必经之地,下设厩、厨、传舍、驿、邮等机构,养有牛马,置有传车,同时担负着传递邮件和信息,迎送往来使者、官员和外国宾客的任务。第三单元殊方异物上林苑

石狮子

除了作为贸易之路外,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纽带,随着交往的深入,众多殊方异物经由使者之手以贡品或礼物等形式献入皇家宫苑。

唐釉陶人物戏师纹扁壶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唐绿釉摩羯纹四曲长杯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无论是狮子、大象、孔雀,石榴、枣椰、金桃,还是伴之传入的金银器等各类舶来品、胡旋舞等艺术享受,追求新奇外来文化的风气逐步从宫廷中传播出去,并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

唐蓝背瑞兽葡萄纹镜上海博物馆藏

它们促进了古代欧亚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成了一个从物质享乐、生活方式到文化艺术的多维立体的交融环境,甚至其中一些物种还演化成为传统中华文化中祥瑞图像的源头。天子上林“苑”是帝王游乐打猎之所,秦人好狩猎,始皇“乃作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汉武帝将秦上林苑扩建,围墙垣长四百里,北濒渭水,南依秦岭,东起灞浐,西至周至。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直播看展览

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各地朝贡、进献、贩运到长安的珍禽异兽、奇花嘉木都被牧养栽植于上林苑中,除了供帝王游猎外,也接待外国使节,甚至偶尔向普通百姓开放,以彰显天子的不世武功和王朝威仪。异彩纷呈

展览现场

在汉唐之际传入中原的动植物中,有些虽不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直接密切参与者,但本身却负载着丰富的区域地理特征和异域文化信息。

左:唐狮子纹锦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右:唐对象纹锦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它们在长久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被中华文化所接纳、消化、吸收、创新,并最终发展成传统祥瑞图像的源头,是丝绸、金银器、铜镜、石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设计素材,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当时多维立体的交融环境。

初唐狮子纹绣(局部)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唐纬锦残片(局部)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丝路改变生活展览现场两千多年来,在来往商队的驼铃声中,世界各地的食物、香料、药物等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相互传播,即使很普通的家常食物,也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比如葡萄、黄瓜、菠菜等等,如果没有几千年间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都不会出现在而今你我的餐桌上。它们不仅增加了输入地生物的种类,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饮食结构变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大唐西市到边塞巴扎,每个人所能接触的食物越来越多样,而整体人类的食物则越来越趋向同一。大唐西市大唐西市堪称唐代世界级的商贸中心,有“金市”的美名。据载西市内有二百二十行商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每至正午,击鼓三百声以开市,商客鱼贯而入,西来东往的货物在此交易,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通过考古出土的遗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大唐西市的贸易、生活痕迹:骨料与骨器表明西市可能存在以骨器为原料的手工业作坊;青蛤与海螺外壳大概是唐人餐食的残羹;还有光彩依旧的唐三彩、陶瓷器,保留了千年前西市繁华图景的一角。边塞巴扎“巴扎”源自波斯语,意为集市。与远在内地、封闭于市坊中的大唐西市不同,巴扎更开放自由。西方的香料、宝石与东方的丝绸、茶叶汇聚于此,南来北往的骆队、马队在此暂歇后又负起货物走向远方。千年前的丝路,由一座座城市与巴扎串起,它们不仅中转货物,也将舶来品所承载的文化吸收、再传递,汇聚出多彩的丝路文明。文创系列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

协办单位:上海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杭州美通家居集团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年6月18日-9月5日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一楼

临时展厅、银瀚厅)

跟着馆长看展览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和植物主讲人: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