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出土汉画像石画像各种祥瑞物,营造出令

一心向往的圣洁地

文图:李贵龙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各种各样造型的神山仙境、珍禽瑞兽、嘉禾仙草组成的整幅画面,或穿插于其他主题的画面,或与边栏纹饰共构成画面。这种神仙与珍禽瑞兽图像一般刻绘于显著的位置,每个图像都有一定的民俗内涵和特定寓意,在墓葬习俗中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些图像中我们能破译出汉画像石所反映出的汉代人的思维、观念、信仰、精神寄托等诸多方面的讯息密码。

陕北汉画像石中刻画最多的神仙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几乎每座墓葬都会刻绘他们的画像,且大多刻绘在墓门竖石的最上部,形成有规律的固定位置。一般西王母的图像为:一座高耸云天的神山天柱上,西王母戴胜跽坐于神山天柱的悬圃上,左右为捣药玉兔、羽人;仙鹿、尾狐、三足乌、白雉等珍禽瑞兽或立或蹲或腾或翔于另外两座稍低的神山上;神山天柱上生长着三叶状的灵芝仙草。

米脂官庄出土的墓门左竖石,高.5厘米、宽36.5厘米。画面分为内外两栏。外栏为纤细的二方连续祥云纹。内栏又分为上下两格。下格为一高大的博山炉,炉顶立一只昂首翘尾的凤鸟。上格为西王母神坛图。一顶华盖立于神山天柱之上,盖右为头戴胜肩生羽的西王母,双手抱怀跽坐在悬圃上,左边为一只玉兔,持杵扶钵正在捣制长生不老药。另外低点的神山上有仙鹿、青鸟、凤鸟站立,天柱左边有八只青鸟凌空飞翔呈花朵状,空白处刻云絮纹,呈现出一派缥缈空灵的祥瑞气氛,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圣洁之地。

西王母在汉画像石中是位雍容华贵的女仙,拥有最高的神职,但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却是这样描写的:“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中则说:“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喜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中的西王母给人的印象很是可怕,她虽有人形,却如虎似豹、蓬头散发,不时地从洞穴中走出来似狼嚎虎啸地吼几嗓子。这位刑神确有肃杀之气。

在汉代,人们普遍有长生不老的成仙思想,一心向往到达理想的圣洁之地,过上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方士们为了满足人们成仙的这种需求,把一个半兽半仙令人畏惧且丑陋的西王母包装成一副贵妇人状,使之适应引导人们升天成仙的工作需求,更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到了《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被描述为“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着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绥德县四十里铺汉墓墓门横额石上有一幅精美的西王母神坛图。石高30厘米、宽厘米。画面外两栏和内一栏为双勾纹、绶带穿璧纹和勾连纹。主题画面正中为刻有铺首的一扇门,是人们成仙升天的天门,把人间和仙境分开。天门左边是宾主谒拜的场面。右边是西王母神坛图。西王母头戴胜杖,身穿交领袍服,交手端坐,一派端庄淑穆的风姿;左右为鸟首人身者跪献贡物,三足乌和九尾狐各司其职,一对玉兔忙着捣制长生药丸;两位戴冠仙人手捧仙草恭候一旁。此图用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的雕刻手法刻制而成,更显得西王母高贵华丽、光仪淑穆。

神木大保当M24墓门左竖石,高厘米、宽残剩31厘米。画面上,西王母戴冕冠袖手盘坐于斗拱形神山天柱上的悬圃上,冕冠前后各垂四旒,身着宽袖袍,外披羽毛衣,脸部丰满,五官清秀。这幅西王母图,用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的雕刻技法刻出图像后,用墨线勾勒衣纹、五官和神山天柱、珍禽瑞兽、仙草的轮廓和细部,后用橘彩、白彩、黄彩、墨彩对西王母的五官、冕冠、羽衣、神山天柱和仙草进行勾绘染涂,使西王母更像“天资掩蔼,容颜绝世”的贵妇人。这种表现形式的西王母图在陕北汉画中是唯一的,是研究西王母的极其珍贵的图像数据。与西王母相对应刻绘的另一位尊贵之神是东王公。东王公的图像一般为头戴三山帽、肩生羽翼,跽坐在悬圃之上,有羽人侍候在左右,所居神坛天柱与西王母的相似。也有戴进贤冠与另一神仙对弈的形象。

东王公是在东汉轰轰烈烈的造仙运动中才推上神坛的一位与西王母相对的神灵。其理论依据是《山海经·东荒经》中说:“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神异经·中荒经》中则说昆仑山上有天柱,天柱上有大鸟名叫稀有,张开左翼覆东王公,张开右翼覆西王母。稀有身上有一小块不长羽毛的地方,西王母每年登上羽翼会见东王公,好似牛郎织女一样,每年一度鹊桥会,俨然一对相亲相爱却不能日日厮守的仙侣。

东王公神坛图的出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源于周穆王会西王母的故事,这和《穆天子传》一书有关。也有人认为东王公是汉武帝的化身。在米脂官庄M6的一块横壁石上就有周穆王见西王母的图像。一对巨大的斗拱楹柱内是二层楼阁,楼檐上两猴对戏,楼左右二侍仆恭立。楼内右边为西王母戴胜跽坐,左边为周穆王凭几而坐,二人相对而语。

绥德黄家塔汉墓群出土了一块高厘米、宽35厘米的墓室竖石(图4-)。画面竖分为五格,下面四格依次为对语、舞伎、车马、博山炉与嘉禾图。上格为周穆王见西王母故事的画面。一层楼阁远没米脂汉画像石中周穆王见西王母图中的宫殿雄伟而富丽堂皇,这只是工匠的理解与刻绘不同。西王母戴胜跽坐,周穆王跪拜于地,双手捧物似给西王母献上什么礼物。

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在陕北汉画像石中有多种表现形式。西王母有的头戴胜肩生羽翼,有的浑身生羽翼,有的头顶芝草或云朵状华盖。东王公有的戴三山帽,有的戴进贤帽,有的肩生羽翼。不论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图像有何变化,在汉代人心目中,他们能造福人间、导民升仙的思想已根深蒂固。祭祀西王母的活动在汉哀帝时就十分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歌舞的伴奏下举行,还传递佩带有“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文字的符策。

这种祭祀活动的存在,也足以说明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东王公图刻绘位置的相对规律性、固定性,表示的是西王母、东王公的神祇神坛,而不是神话故事的再现。其他典籍中如“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易林·讼之泰》),“西逢王母,慈我九子,相对喜欢,王孙万户”(《易林·鼎之革》)的记载就是汉代人虔诚敬仰祭祀西王母、东王公的证明。除了大量刻绘于相对固定位置的西王母、东王公图外,还有很精美的西王母会东王公、西王母宴仙画像。

米脂官庄M2后室南壁横额石就是一幅场面宏大的西王母宴仙图。西王母戴冠着袍跽坐在双层几上,宴宾舞会已经开始。婀娜轻盈、细腰俏丽、妩媚俊秀的舞伎正在表演盘鼓舞,长袖飞翻,舞姿飘逸。持戟的武士屈膝抬步,进行武舞表演。表演柔术者,身轻体灵,呈弧线而倒立。鼓吹乐手全神贯注演奏,歌伎激情歌唱。优人的滑稽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庞大的演出阵容和精彩的表演给宾主送上了一场高水平的舞会。受西王母邀请的东王公乘天马和鲸拉云车,在乘鹤骑马的仙人侍仆护卫下,向西王母的宫观急驰而去。一件事情分两组画面有机地在一石上呈现,表现出西王母宴仙活动的隆重和排场。

绥德田鲂墓后室口横额是西王母宴东王公故事的画面。左边为西王母戴胜着袍跽坐在悬圃上,执便面、捧物的仙人和鸟首人身者恭候左右,三青鸟、九尾狐步于右,两只玉兔各持杵捣药不停,一位双手捧芝草羽人为玉兔提供制药的灵芝仙草。中部是西王母为东王公准备的招待舞会,有长裙拖地、长袖飘然、婀娜起舞的,有跪地吹笙的,有跽坐抚琴的,有倒立的,有抛丸的,场面宏大,表演精彩。右部为东王公坐一辆三只鸟拉的云车,一位羽人驭手弓身策鞭,驱赶三只鸟急速飞翔,急切地赶赴西王母专为他举办的歌舞杂耍宴会。

神木大保当M16墓室横额上栏为东王公会西王母图。西王母戴胜跽坐在云絮纹式的悬圃上,左有捣药玉兔,右有童仆。东王公乘一龙四凤拉轺车,在硕大凤鸟的前导和骑鹿执幡羽人的后卫下,向西王母处急驰而来。空白处填刻云纹,云纹间刻灵芝仙草、三青鸟、凤鸟和羽人,渲染了天界仙境的缥缈和神秘。

绥德军刘家沟汉墓墓门横额也是一幅东王公见西王母的画面。头戴胜身着袍的西王母跽坐在悬圃上,手执便面的侍者跪于左右,鸟首人身者跪地献上贡物,三青鸟和九尾狐悠闲漫步,两玉兔持杵相对而蹲正在捣药,蟾蜍直立弄璋,斑豹抚琴奏乐。为迎接东王公来访的乐舞宴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东王公坐在云车内,身体前倾急切地朝西而望,羽人驭手理解了主人的心情,挥舞长鞭抽打三只青鸟,驱赶其加劲飞翔,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西王母身边。这幅东王公见西王母图的歌舞宴会场面虽然不太宏大,但很有特色,乐器演奏者成了蟾蜍和斑豹,更具缥缈虚幻的神秘感。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另一对神话人物是伏羲和女娲。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很多。女娲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用黄土和泥捏造出活生生的男人、女人,使地球上有了人类这种精灵。她炼五彩石,将破碎的天穹补新,并斩杀了因天塌地陷而到处侵害人类的凶禽恶兽,使大地恢复了平静和谐。她头上还有许多至尊的桂冠,如建立婚姻制度被称作婚姻女神,发明笙簧乐器被尊为音乐女神。伏羲教人结绳为网,提高了捕鱼效率;教人钻木取火,取暖烤食,跨过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步入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新时代;传说八卦也是他发明的,从混沌的宇宙间寻找出清晰的自然规律;发明规和矩,使人类的活动有了一个行为的准则。古人尊他为“百王之先”。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图像为人首、蛇身、鼠爪,伏羲头戴斜顶冠,女娲头挽发鬓。动作有袖手的,有起舞的,有执规持矩的,有手捧芝草的。伏羲、女娲是用平面减地加阴线刻绘而成,五官衣冠轮廓清晰,身上鳞纹斑斑可辨,手中持规、矩。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像也是在陕北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的神灵。他们有时刻绘在应是西王母、东王公尊居的神坛图像的固定位置上,人身、穿袍跽坐在神山天柱之上的悬圃上,一副主神的姿态和排场。有时则刻绘在门吏侍仆的固定位置上,持戟执彗一副仆人的毕恭毕敬。

绥德张家砭汉墓墓门竖石(图4-),左竖石高厘米、宽46厘米,右竖石高厘米、宽35厘米。两石画面竖横均分为三栏,外栏为一羽人手托祥云纹饰,空白处插刻仙鹿、九尾狐、仙鹤、棕熊等珍禽瑞兽。下栏左为树下系马图,右为玄武图。左石上栏为牛首人身像坐于神山天柱上的悬圃上,芝草、白雉、九尾狐刻绘于神山天柱间。右石上栏为鸡首人身像坐于神山天柱之上。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这两处固定位置的神山天柱上一般为西王母、东王公的神坛,因此,也有人认为牛首像对应东王公、鸡首像对应西王母,是东王公和西王母显现的另一种形象。既然牛首人身像、鸡首人身像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为什么又出现在门吏的位置,替东王公和西王母看门守户呢?

米脂官庄M8墓室左右门竖石上就刻有牛首人身、鸡首人身门吏图像。石高厘米、宽36厘米。画面外栏为二方连续祥云纹饰。上格内栏为神山天柱,柱左右刻绘九尾狐、三足乌、仙鹿和捣药玉兔。右石神山天柱上为头戴胜杖肩生羽翼的西王母跽坐在悬圃上,侧跪一位羽人手捧贡物献上。左石神山天柱上为一位生羽者坐在长方几旁,另一位羽人跪在面前推开双手做禀报状。

因与西王母的神坛相对,这位跽坐几前的生羽者应为东王公。下格左边刻绘牛首人身像,穿袍配剑双手抱拢恭立门前;右边是鸡首人身像穿袍配剑双手抱拢恭立门前。在这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像从神山天柱悬圃的王公、王母位置上退了下来,当起了一名守门的侍仆,为西王母、东王公守家看院。这就给牛首人身像、鸡首人身像的神职判断带来了许多疑团。可能的解释就是在汉代这些神灵还没有个统一的称谓、明确的职责。不然的话如上所述两座汉画墓地官庄和四十里铺相距不到20公里,共处在范围很小的同一个民间风俗圈内,丧葬风俗应该相同,为什么对同一神灵做出反差极大的神职、神位的安顿?

神木大保当M18墓门横额为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画面正中刻着张牙舞爪的熊,熊左为牛首人身像坐在悬圃上,右边是鸡首人身像坐在悬圃上。空白处布满祥云纹,并间刻青鸟。这是陕北汉画中唯一的一幅以牛首人身像、鸡首人身像为主题单独刻绘成的图像,很是罕见。该图采用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刻出图像,并用墨线勾勒,红彩点染,很是特别。

神木大保当M11出土了刻绘春神句芒和秋神蓐收图像的画像,这是陕北画像石乃至中国画像石中的首次发现。句芒像刻绘在M11墓门右竖石上,石高厘米、宽33.5厘米。画面上部为一座双层楼阁。中下部为句芒像。句芒为人面人身、鸟足兽尾形象;头戴三羽冠,身穿红色宽袖衣,下身着鸟羽裙;右臂前伸,手持矩;胸前以墨线勾绘日轮,日轮涂红,中央墨彩绘一只三足乌。句芒右侧刻绘一条升腾的青龙,龙身用红彩墨绘出鳞甲,前爪持一矩。下端刻一条青龙。

蓐收像刻绘在M11墓门左竖石上,石上部残断,残高69厘米、宽33厘米。残块部分应与右竖石对称刻绘一座双层楼阁。中下部为蓐收像。蓐收为人面人身、鸟足兽尾形象;头戴冠,外着宽袖衣,内着白色衣,下身穿羽毛裙;右耳悬挂一条头朝下的小蛇;胸前墨彩绘月轮,月轮白彩绘出蟾蜍;左臂上举,手持规。蓐收身后刻绘一只白虎,白彩涂身,红彩绘唇,前爪持棨戟。下端亦刻一只白虎。句芒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山海经·海外东经》是这样介绍的:“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他的神职又是怎样的呢?《礼记·月令》中说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淮南子·天文训》说得更详细:“东方木也,木入地而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兽苍龙。”句芒就是东方之神,是佐太皞帝管理春天的春神,“日出东方,入于西极”,因此句芒的胸前刻绘日轮,乘着两条龙,拿着规,给大地规划出包容广大而又不放纵、和谐而有序的春天,万物在这里蓬勃旺盛地成长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即陕北汉画像石中句芒和蓐收手执之物与典籍记载不符。

典籍中记载句芒持规、蓐收持矩,而汉代画工误将句芒所持之规画成蓐收之矩,蓐收所持之矩画成句芒之规。若能将二人所持规、矩加以调换,则条达意合、文图相符了。在汉代,人们非常相信祥瑞,认为天下太平、四海丰稔、国泰民安的盛世就有祥瑞出现。就像《白虎通德论·封禅》中说的一样: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即陕北汉画像石中句芒和蓐收手执之物与典籍记载不符。典籍中记载句芒持规、蓐收持矩,而汉代画工误将句芒所持之规画蓐收之矩,蓐收所持之矩画成句芒之规。若能将二人所持规、矩加以调换,则条达意合、文图相符了。“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

把祥瑞图像刻绘在画像石上,是对祥瑞的一种追求、一种企盼,更相信在祥瑞图符的佑护下真的能给个人、家庭、族群乃至国家带来福祉。

陕北汉画像石中祥瑞图有大量的表现,几乎每座墓甚至每块画像石上都刻绘有祥瑞图。这些祥瑞图像有的与祥云瑞草组成纹饰,结合自然生动,构图雍容华贵;有的插刻于其他内容的画面上;也有整幅画面由象征祥瑞的禽兽间以嘉禾构成。尤以祥瑞动物图像最多,且造型生动,构图华美。

绥德延家岔汉墓前室西壁石上就是两幅祥瑞图。左壁石高厘米、宽厘米,右壁石高厘米、宽厘米。画面外边栏为窃曲纹,内边栏为祥云纹。用写实的手法左石刻一只鹿,右石刻一只羊。背景衬以纤细飘忽的流云纹,云纹间饰刻龙、虎、鹿、熊、鹤、朱雀、白雉、嘉禾等祥瑞动植物,造型准确、主题突出、布局均匀、疏密有致、构图丰满、典雅华丽,用和谐统一的画面恰到好处地描绘出缥缈神秘的祥瑞景象。在这里,民间工匠娴熟地运用主与次、大与小、黑与白、刚与柔、动与静的造型手法,把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土中长的、空中飘的、脑中想的各种祥瑞集于一石,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福禄(鹿)吉祥(羊)的追求和企盼。米脂出土的福禄吉祥图,其构图大致与绥德出土的类同造型拙朴,古韵横生。构图简约、主题突出,将福禄吉祥的祥瑞信仰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在墓门墓室横额上也多刻祥瑞主题的画面。

米脂县官庄M6前室北壁横额石就是一幅构图完整、布局均匀、造型准确的祥瑞图。石高39厘米、宽厘米。画面横分为上下两栏。上栏为二方连续如意云纹,云纹与添刻的翼龙、白虎、吉羊、仙鹿、白雉、羽人相连,每朵如意云纹间刻嘉禾。下栏刻绘翼龙、桃拔、麒麟、天马、白虎、荼首、羽,人、伏羲、女娲,两祥瑞间刻嘉禾分隔,上刻六只白雉凌空飞翔。

神木大保当M17墓门横额石,高33厘米、宽厘米。画面分为上下两栏。上栏为绶带穿璧纹下栏刻绘翼龙、仙鹤、天马、青鸟、仙狐、玉兔和羽人乘鹿、羽人捧芝等图景。上下栏的所有物象共同构成祥瑞图。加之经墨彩、红彩的勾勒涂绘,整个画面更加瑞气充盈、情趣盎然。绥德呜咽泉汉墓墓门横额是构画独特的祥瑞图。石高39厘米、宽厘米。画面打破陕北汉画像石分栏分格的常规,左右为祥云纹,中间为丹凤和青鸟,丹凤、青鸟左右对称刻绘羽人驭鹿图像。画面采用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手法刻制,丹凤的羽毛、仙鹿的斑纹、羽人的羽翼都刻绘得活灵活现、华丽典雅。虽然物象不多,却布局得当,画面也显丰满。特别是两只鹿身斑纹表现手法不同,可以看出汉代工匠艺术表现力的高超。

神木大保当M23墓墓门,就是在常规的构图格式上,在空白处填刻仙鹿、白雉、朱雀、丹凤、大鸟、灵猴、嘉禾和祥云纹,使墓门图案在标示方位、辟邪镇宅的寓意上,增添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墓室竖石也是表现祥瑞的主要墓葬构件。米脂M8墓室左右边竖石就是两幅祥瑞图(图4-)。左竖石高.5厘米、宽25厘米,右竖石高厘米、宽26厘米。两石画面呈对称构图。外栏为窃曲纹。内栏横分为两格:上格上部为三角兽面,正中一角勾一玉璧,下部为一只蟾蜍;下格在云絮飘忽间刻青鸟、独角兽等珍禽瑞兽。这是由动物、器物和自然现象构成的祥瑞图。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见到的祥瑞物象很多,其中祥瑞动物有名有姓,可以对号入座的就有龙、白虎、凤、三青鸟、朱鸟、白雉、鸩鸟、白乌、九头鸟、仙鹤、鱼、比肩兽、开明兽、神人二八、吉羊、福鹿、天马、白马、熊、麒麟、九尾狐、白狐、玉兔、金乌、蟾蜍、灵龟、豹、玄武、白象、桃拔、天犬、灵犀、玉蛇等30多种。祥瑞植物有灵芝、仙草、嘉禾、五枝树等。祥瑞器物有玉璧、绶带、博山炉、玉圭等。自然现象有月轮、日轮、祥云等。

龙是由原始社会众多民族部落图腾组合而成的一种祥瑞动物,蛇身、马头、鹿角、鸟翅、鱼鳞、鹰爪。龙的本领极大,许慎把龙的变化本领载入《说文解字》中:“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千变万化、上天入海的龙真是本领大极了,在众多瑞兽里是最有能耐的了。龙在封建社会成了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连古代皇帝都要自称为真龙天子。《史记·封禅书》中还讲了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黄帝采首

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鼎与龙的结合是至尊和权力的完美结合。龙还能引导人升天成仙。史载汉武帝就曾想学黄帝乘龙升仙。龙的形象在陕北汉画中很多,是祥瑞画面构成的主要图像之一。

陕北汉画像石上刻绘的龙形态各异、生动传神,有单体龙、群龙、驾车龙、侍仆龙、仙人戏龙、龙虎斗、龙戏凤等。绥德黄家塔汉墓群出土的一块高厘米、宽37厘米的墓室竖石就刻单体龙。龙体较大,占了约四分之一的画面。体态呈一波三折状,头长双角,身生羽翼,四爪粗壮奋力前行。龙与祥云纹边栏和神山天柱上玉兔捣药图构成了一幅神秘空灵、祥瑞气息极浓的仙境图。

绥德延家岔出土了一块高厘米、宽46厘米的墓门左竖石。外栏为窃曲纹。内栏下格为拥彗门吏。上格为龙虎斗图:虎居上边,身体屈成S形,口张若盆,四腿后蹬前扑;下面为龙,身体直立,四爪力搏,奋力腾空。在云海间龙与虎搏斗得难分难解。出土于延家岔同一墓葬的一对高厘米、宽52厘米的前室东壁竖石刻绘有龙为门吏的图像。画面竖分为三栏,内外栏为祥云纹和窃曲纹。中栏上部为神山天柱图。下栏为一条站立门边的龙,双角高挺,双翼上扬,持戟而立。让龙当侍仆门吏,可见这位主人的身份地位是何等尊贵。

米脂出土了由三块石头组成的墓室横额石,在高32.5厘米、宽.5厘米的石面上刻绘七条形态各异的龙腾图。画面上栏刻绘窃曲纹,与龙首巧妙结合。下栏为龙腾图。居左端的一条龙身体颀长而高大,向左行进。其后一条龙跨步前行,回首张望。画面中间刻绘三条龙:中间一条身体弯曲,龙头向下,从天而降;左边一条龙弓身曲颈面右而行;右边一条龙头大身粗,稍显笨拙,尾巴没入门柱石画面。

画面右端刻两条龙,一条昂首俯身,一条翼龙张口摆尾大摇大摆向左而行。龙之间祥云缭绕,凤鸟飞舞,羽人捧芝,瑞兽奔跑。这是一幅精美的龙腾云海祥瑞图。

古人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以动物形态出现的神灵称为“四灵”。《三辅黄图》中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古人以星象学把星空分为四个区域,以四灵来表示。后来,人们为了确定地上的方位,也用四灵表示东西南北。四灵还表示左右上下四个方向。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一般把四灵图像刻绘在墓门左右门扉和竖石上,既有辟邪镇宅的作用,更主要是表示墓地墓室的坐向方位。至今陕北人选择墓地还是请风水先生以四灵来确定坐向方位的。

绥德后思家沟汉墓的一墓门组合上就有四灵图像。横额石与左右竖石的画面是个统一体,分三栏构图,外栏为波折纹,中栏为S形纹,内栏为菱形回字纹。竖石下格为玄武图。左右门扉呈对称构图,上为含丹朱雀,冠后摆、头高仰,双翅舒展,尾翼后翘。中刻铺首衔环。下部左刻白虎,右刻青龙。平面减地阳刻出物象的外轮廓,用阴线对朱雀的羽毛,青龙、白虎、玄武的斑纹鳞甲进行刻绘,造型准确,纹理华丽,使物象有鲜活感。四灵的刻绘位置相对

固定,特别是朱雀、青龙、白虎与铺首衔环的结合已基本形成一种规范。如绥德四十里铺汉墓墓门就是这种规范形式的精美之作。当然,绥德、米脂、神木汉画中有不少墓门上刻绘朱雀、独角犀和铺首衔环的图像组合。这说明,在汉代人们信仰四灵,但四灵的组合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还处于几种组合共同存在的阶段。

麒麟,也是陕北汉画像石中表现较多的瑞兽之一。麒麟的形状在《宋书·符瑞志》中是这样描写的:“麋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图4-)此志中还描写了它的品行习性:“含仁而戴义,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明王动静有仪则见。牡鸣曰‘逝圣’,牝鸣曰‘归和’,春鸣曰‘扶幼’,夏鸣曰‘养绥’。”麒麟一派仁人君子的风度,还是德政善行的报信使者。

“德至鸟兽,则麒麟臻”。金乌,多刻于墓门横额右端即墓葬的东方端和顶心石的日轮内,几乎在每座墓室画像石上都有刻绘。日轮一般涂红彩,轮中或刻或用墨彩直接绘出金乌。典籍中这样描述金乌:“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张衡《灵宪》)金乌就是太阳鸟,是太阳的标志。蟾蜍,多刻于墓门横额左端即墓葬的西方端的月轮内,与日轮相对。只在神木汉画中发现一例将蟾蜍和金乌同刻于一块顶心石上。月轮一般涂白彩,轮中或刻或用蓝彩、绿彩直接涂绘出蟾蜍。为什么在月轮中刻蟾蜍呢?《春秋孔演图》中说:“蟾蜍,月精也。”《五经通义》则详细作了介绍:“月中有兔与蟾蜍何?兔,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就是说,我们在黑夜里能有月光照明,是因为有了阳性的蟾蜍才使得不会发光的月亮发起光来。在墓室中刻绘金乌、蟾蜍是为使逝者在幽冥中也能看到日落月升,让太阳、月亮轮流将天国仙界照亮。

獬豸,这种图像一般刻绘在墓门门扉下部或墓门竖石下部,几乎每座墓室都有刻绘。有人把这种图像叫灰兕即犀牛。獬豸是一种祥瑞神兽。《神异志》里是这样说的:“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说文解字》也说:“豸,解豸,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文献把獬豸的形状、肤色都说清楚了,并说出了它的性格,能帮助打官司,对“不直者”以角相触。刻在墓门当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九尾狐、玉兔、三青鸟都是与西王母传说有关的祥瑞动物。一般都刻绘在西王母和东王公神祇的周围,也有插刻在边栏纹饰和其他图像中的。《山海经》中对它们是这样描述的:“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汉乐府诗中则说:“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虾蟆丸。”它们分功明确,各司其职:三青鸟应该是为西王母取食的,即专职厨师;九尾狐是西王母的使者,干着上传下递、跑前跑后的工作;玉兔很辛苦,成年累月不停地为西王母捣制长生不老药(图4-)。开明兽,也是西王母仙境的神兽。

《山海经》中西王母住的神山叫昆仑山,山峦重重叠叠好似城阙,共有九重。每重有九口井,九道门,进入门就是由五座城十二座楼组成的宫殿。宫殿大门正对东方,叫开明门。守护开明门的是开明兽。开明兽身大如虎,长九个脑袋,且皆人面。看来开明兽是给西王母搞门卫工作的。在绥德黄家塔汉墓出土的一块中柱石上就有开明兽的图像。

荼首,在陕北汉画像石中多有表现,一般刻绘在祥瑞图中。形象似鹿,一个身子上长着两颗头,也叫双头鹿。《博物志》中叙说了它的产地、形态和疗毒的特殊功能:“云南郡出荼首,其音为蔡茂,是两头鹿也,其腹中胎,可治蛇虺毒,土人常以四月中取。”也可怜了荼首,为了治蛇虺毒,被人们剖腹活生生地取出含辛茹苦孕育的胎儿。当然,在汉画中刻绘荼首肯定是为了防止瘟疫五毒的侵扰。

灵芝仙草在陕北汉画像石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的插刻于祥瑞图间,有的刻于神山天柱上,有的是羽人手中捧着或饲喂麒麟或送给玉兔捣制长生不老药(图4-),也有羽人捧着灵芝侍奉西王母,或是人类始祖神手执灵芝。灵芝是一种祥瑞植物,“王者德至于草木,则芝草生”,看来灵芝在世道不宁的时候是不会生长的,很像政治清明与否的风向标。灵芝更是制造长生不老药的主要原料,因为“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有长生不老的“度世”功效。

李贵龙

李贵龙:绥德县人。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

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地理》等各级各类报刋发表作品近万字。美术作品入展国家、省级美展。编著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东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卷》《民俗风物卷》《定仙墕镇志》《河底乡志》《四十里铺镇志》《薛家河镇志》《绥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义合镇志》《绥德文化志》《绥德县地名志》《医院志》《中共榆林市政法年鉴》《绥德石文化大观》《绥德石牌楼》《绥德祥瑞石狮子图集》《石成锦绣》《饮食图典》《绥德名胜古迹》《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疏属山》《文化绥德》《知行山水》《仙岭草庐集》《留住手艺》《紫台胜景》《绥人荣光墨宝飘香名州》和《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该书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九月和年度书榜,并获二等奖。参与了二轮《绥德县志》的编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