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升府谷影剧院永不消逝的艺术殿堂

北京中西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439.html

永不消失的艺术殿堂

陈日升(整理张志丽)

每当我漫步在府谷县十字街人民广场,总会勾起一些难以忘却的回忆,这里见证了府谷县几十年的城市变迁。在广场位置,曾经矗立过一座高大的建筑,那就是这个小县城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府谷影剧院。

我于年元月加入了府谷县文艺工作团(文工团),当时的团址在官井圪蛋海潮庵,上班的地方位于石畔路的大礼堂。礼堂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备排练室和会议室,大院就是我们每日练功的唯一场地,无论季节气候如何变换,每天都要在院子里露天进行练功。礼堂舞台一侧有间百余平米的耳房,既是服装道具化妆间,又是团里学习开会的地方,因空间狭小放不下多少桌椅,开会时我们只能坐在四周的服装道具箱上。礼堂舞台除正式演出,也作为演出前彩排的场地。大礼堂内可容纳观众多人,观众席是木制可移动的长条排骨椅,每条椅子可供四人同座,当时这一条件已不能满足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县里召开大型会议的需要,建设更高标准的文娱活动场所被县上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年夏,影剧院在县城人民体育场的基础上破土动工,县上为了节省投资,整个施工建设过程除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师傅外,其余小工全部动员县城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完成。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建设,年底正式竣工落成。原体育场的广场旧舞台未拆除,作为影剧院舞台的附属设施予以保留,也是县剧团平时排练、演出化妆、服装道具间。剧院由舞台、乐池、观众席、二楼观众席及放映间构成,舞台南端左右设上下场两个门,与原体育场旧舞台作为附属设施有机连接,池内一至二楼设观众席共计座,当时其规模居周边旗县之最。

影剧院坐南向北,位于县城老城区十字街西南侧,斜对面是文化馆,后院一墙之隔的是晋剧团新址。影剧院集戏剧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会议集会三项功能为一体,是当时最具人气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气息浓郁,经常人山人海、歌舞飞扬,实属当年文化娱乐的不二之选。记得年元旦,县文工团(后改名为晋剧团)在新落成的影剧院进行首场演出,由于剧院刚投入使用,灯光、音响设备比较简陋,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取暖采用的还是烧煤的大火炉。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演出的剧目是刚刚解禁的古装戏《十五贯》,因为古装戏曾在十年动乱中被打入“冷宫”,十余年后终于重现在观众面前,所以那天的演出盛况空前,门票一票难求,楼上楼下座无虚席。为了满足观众需求,临时增了部分站票,导致过道也挤满了观众。还有部分无票的戏迷,只能簇拥在剧院门外过把戏瘾。刚好正值隆冬季节,剧场内部虽然温度较低,但观众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我作为亲历者对演出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文艺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传统古装戏不断解禁,新编历史戏相继涌现,演出剧目日益丰富,戏剧舞台空前繁荣,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县晋剧团在剧院先后上演了《十五贯》《逼上梁山》选场、《打金枝》《明公断》《三滴血》《游龟山》《蝴蝶杯》《法门寺》《白兔记》《回龙阁》《回荆州》《三岔口》《挡马》《武松打店》《六郎斩子》《双锁山》《走山》《王允赐环》《柜中缘》《卷蓆筒》《屠夫壮元》《花打朝》《珍珠衫》《拾玉镯》《破铁券》《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三关点帅》《薛刚反朝》《文龙归宋》《五女拜寿》《大刀王怀女》《下河东》《打神告庙》《喜荣归》《小宴》《许状元拜塔》《刘秀传》《王莽篡位》等剧目。

舞台上一出出优秀剧目轮番上演,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崭露头角、茁壮成长,他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吸引一波又一波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影剧院演出设施的逐步完善,成为当时县城最具人气的文化中心,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演出平台作用,吸引了晋、陕、蒙周边许多艺术表演团体来府交流演出,先后接待了山西省保德县晋剧团、兴县晋剧团、右玉县道情剧团、太原市豫剧团、山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靖边县秦腔团、佳县晋剧团、神木县晋剧团、榆林地区文工团;内蒙古准格尔旗晋剧团、伊克昭盟晋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他们所演出的一个个优秀剧目和一场场精彩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大饱眼福、拍手称快,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兴县晋剧团演出的《玉婵泪》、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太原市豫剧团演出的《抬花轿》、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歌舞《黄河儿女情》;陕西省靖边县秦腔团演出的《春草闯堂》、佳县晋剧团演出的《长板坡》、榆林地区文工团演出的《皇亲国戚》、神木县晋剧团演出的《沙家滨》选场;内蒙古准格尔晋剧团演出的《杨八姐游春》、伊克昭盟晋剧团演出的《明公断》等精彩剧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隔河相望、秦晋之好的府谷、保德两县晋剧团,在影剧院联袂演出了传统戏《打金枝》,主要角色成双配对,均由两团名角领衔主演,演员阵容强大,演出场面壮观,多年以来那场晋陕两个跨省文艺团体的同台献艺、合作交流的活动在业内传为佳话。省内外专业艺术团一系列的巡演,为促进区域文化艺术交流,繁荣演出市场,丰富我县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那个时期的影剧院除了开展日常的演出活动外,还承担县里重要接待演出任务,记得年为了欢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回家乡探亲,县上相关部门组织了专场接待演出活动,由县晋剧团演出了晋剧《算粮˙登殿》;年开国少将、时任军委工程兵顾问王兆相回家乡神木探亲,专程前来府谷看望曾经的部下黄进山、路光明,县接待办照例举办专场接待演出活动,由县剧团演出了《三滴血》,两位首长分别观看了由家乡剧团名角赵才茂、龚文秀、郭青山等表演的梆子戏,每到尽兴之处,他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影剧院历史上接待规格最高的两次演出,演出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影剧院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电影放映。八十年代初电影放映事业发展迅猛,如日中天。以《小花》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优秀影片、以《三笑》为代表的港台影片、以《追捕》为代表的译制片纷纷上映,吸引了无数观众排队观赏,电影银幕好片连连、精彩纷呈。那个年代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县城既没有公园也没有其他任何休闲娱乐场所,影剧院成为人们在业余时间唯一的消遣活动场所,看电影也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时尚,影剧院进入了最为辉煌鼎盛时期。

影剧院的第三个功能就是重大集会。那个年代县上每年都要在这里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平时县上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会议也在这里举行。除此,每逢重大节日,影剧院彩旗飘扬、鼓乐齐鸣,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各种重大的集会、庆典活动都会在这里隆重举办,影剧院成为那个年代无可替代的文化会议中心。

年影剧院拔地而起,年全部拆除,期间在这个小县城整整矗立了三十个春秋。我作为当年县文工团的一名演员,工作学习与剧院日夜相伴,亲眼目睹了它的诞生、发展、繁荣的过程。在这里我经历了由学员到演员的成长过程,我的艺术青春曾在这个舞台绽放,至今难以忘怀在聚光灯下塑造的刘知远、八贤王、徐策、王佐、杨继康、张铁匠等性格迴异的舞台人物形象,难忘台下观众伴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入迷与痴情的神态,也难忘掌声响起的那一刻自己内心的激动愉悦。

我的艺术梦想曾在这里启航,考入山西职工文学院导演系,年毕业,完成了由演员到编导的自我升华。我的表演生涯也是在这个舞台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记得年元霄节期间,府谷县“三干”会在影剧院隆重召开,当晚为参会者上演了由我编导、在省城获得十几项大奖的现代小戏《夕阳情》、《秋月曲》,我扮演的张铁匠在半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谢幕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我依依不舍地看着观众缓缓退场,因为那是我告别舞台生涯的最后一次演出,至今刻骨铭心。多年以后,每当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总有一丝莫名的感动,不由得一首老歌在耳边响起: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追忆我的从艺经历,总与这个剧院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因为这个舞台是我成就梦想的地方。

至今每每步入人民广场,影剧院的整体景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依然清晰地记起这座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外观是青砖砌墙水泥勾缝,显得“灰头土脸”非常朴素,内部装饰装修也既不豪华也不时尚,若和现代的楼堂馆所相比,确实算不上是什么高大上的建筑。影剧院虽然拆除已久,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座永不消逝的艺术殿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