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也有环保部门一起穿越看古人的环

今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守护着千千万万的生灵,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事实上,从古至今,环境保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值此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深晚记者独家采访相关专家,并梳理相关史料,带市民穿越,看看古人的“环保智慧”。古代最早的“环保部门”由专职的“虞”负责,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中国古代也有环保部门。据清朝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虞”的职责范围,包括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当时,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战国时代《尚书·尧典》中就记录了舜认命伯益为“环保部长”一事。《史记》中则记载了伯益不仅是环保专家,还是治水专家大禹的重要助手。《吕氏春秋·勿躬篇》曰:“伯益作井。”伯益发明了水井,保证百姓饮用水源免受污染。他还提倡保护动物,构建生态平衡发展。到了周代,环保部门的分工更加细化。《周礼》中记载了有关虞衡的职责,当时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分,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山虞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法令,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执行禁令,泽虞和川衡则负责掌管河流湖泊。在之后的唐、宋、明等朝代都沿袭类似职责,并且不断扩大。在清代钱塘江沿岸地图上,可见沿岸劳动人民治水的历史印迹。资料图古代也有环保达人以生态文明智慧为前提,与当下倡导的生态观不谋而合在古代,也有许多环保达人。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生态诗人”。近日,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杰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白居易曾写下大量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在长安、江州、洛阳、杭州、苏州,白居易行迹所至,都留篇引人入胜的风景诗,数量之多,不胜枚举。在郭杰教授看来,中国古人这种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珍视,正是以生态文明智慧为前提的。因为热爱自然,才会写出丰富的风景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郭杰教授向深晚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他还把珍视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识,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从政生涯中。有一次,他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流连于庐山一带美好风光。当时,他写下许多优美诗篇,还在庐山北峰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绝佳之地,修筑了一处草堂。“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这是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所描写的画面。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曾从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角度,肯定了白居易草堂的艺术价值。白居易草堂的设计建造,植根于传统园林艺术的深厚基础之上,正是他热爱自然、领悟自然、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心境的流露。这是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范例,也是其生态文明意识的高度呈现。郭杰教授说,白居易还特别注重把生态文明的智慧,融汇到具体的施政工作中。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发现杭州处于江南水乡,仍面临春雨秋旱的情况,他决心要兴利除弊、为民造福。当时,杭州城西的钱塘湖是治水的关键。白居易带着官民各界,修筑并加高了湖堤,合理地调节了水利资源,雨季蓄水防洪,旱季放水抗旱,确保了千顷农田的灌溉,让当时和后世受益无穷。在郭杰教授看来,古代环保达人的生态观与当下倡导的生态观不谋而合,其思想高度超脱时代局限,为后世树立正确生态观、保护环境也做出了榜样,值得今人学习。古代环保“黑科技”有“清凉殿”,还有“空调井”除了环保达人,古代还有低碳“黑科技”。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逢炎热酷暑的夏日,许多市民喜欢在“空调房”避暑。深晚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古人发明了避暑的“黑科技”,并且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有“窟室”、汉代有“清凉殿”、唐代建有“含凉殿”。明清时期古民居中,常能看到“空调井”,在夏季发挥着祛暑的功能。古代的环保设备,在今天看来,也是充满智慧的。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雁鱼铜灯,造型十分别致。雁鱼铜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雁鱼铜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古人的才智和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并不是现代专利。深晚记者梳理发现,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记载了省油灯的“原理”:“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大意是,省油灯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可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并借此降低油的温度,减慢油的蒸发,最终达到“省油”的目的,这与现代节约能源的理念不谋而合。深圳大学教授郭杰:生态文明意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从历史维度上看,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在我国古代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生态文明的意识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成熟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本质,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天有昼夜变化,一年有四季循环,根据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又总结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古人在漫长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国家早期都出现过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情况,并为此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定程度上也经历过过度开发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如今,生态文明日益受到全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