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甘肃首富,
有资本万两白银,祖上在小县城卖油起家
这是一个传奇故事。一家甘肃商号,数百年间,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依靠着驼队、茶叶为主打,积累了巨额财富,拥有资本万两白银,成为清末甘肃首富。至今,他们的故事,还在丝绸之路上流传。
清末,在甘肃有万两白银,是个啥概念?相当于甘宁青三省两年的税收。这个甘肃首富就是民勤大驼商马合盛。
民勤,以前叫镇番。在明初,作为防备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南下的前哨,在此地设立临河卫、小河卫设置指挥使。依靠着石羊河的滋养,明清时期,民勤绿洲是水草丰美,湖泊相映。两千年前,这里曾是月氏人、匈奴人的牧场。匈奴休屠王就以民勤绿洲为基地,控制了河西走廊东端,称王称霸。
同样,这家马合盛商号,也以民勤绿洲为基地,利用这里天然牧场,放牧大量的骆驼。然后,组建规模宏大驼队,进行各种贩运。这个模式,相当于现在某些大型电商,组建自己的快递团队。以此,保证运输效率和货物的安全。
最初,马合盛商号的创始人,只是个小商贩。镇番马氏,祖籍陕西,家境很是贫寒,以卖油为生。别看是个卖油郎,但这妥妥地掌握了现金流,只要维护好客户,就能保证一定的销售量。数十年后,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按照当时一般人的创业理念,赚了钱以后,基本上就要建房置地,回到农耕状态,把土地当做最主要的资产。
镇番马氏,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投资便开设私塾,兴办教育。其实,这就是晋商的运营模式,资助文人读书,考取功名后,文人自然就成为商号在朝堂的代言人。
在另一方面,科举落第的文人,也会成为商号的管理层,直接提升了商号的经营管理水平。于是,在几十年间,他们利用驼队的优势,大规模开展南茶西运,将陕西汉中、四川等地的茶叶,运销到西北各地,再利用手头充足的货源,在北方各地开办茶庄。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茶叶运销网络。马家在西北、华北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有茶庄,有贸易货栈。尤其是,在西安的盐店巷、泾阳的东门内外,都修建大型货栈和经销点。
一来二去,民间都将马家称之为“马百万”。马家的经营者,还发现了一个经营的诀窍。专门养殖白骆驼,白骆驼是瑞兽,经常要出现的朝廷的各种大典上。为此,马家专门建立白骆驼繁殖场。每次朝廷大典时,他们总是毫不犹豫,进贡白驼。最多时,一次进贡九峰。
这样,马家就以独到的经营理念,在丝绸之路上扎下了根,逐渐成为一方大豪。到清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平叛。马家毫不犹豫出动运输驼队,为平叛大军运送粮草,为平叛奠定基础。为此,雍正皇帝给镇番马氏,颁赐御笔“永盛”二字,由此镇番马家,名头大盛,开始承担起官方的各种运输任务。
尤其在乾隆时期,朝廷多次用兵西域,平定叛乱。这些战争中,甘肃子弟作为平叛主力,多次出征西域,甚至戍守伊犁,兴建城池,而历任甘肃巡抚及陕甘总督,多坐镇凉州,为大军后勤提供保障。
在乾隆初期,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中,陕甘总督黄廷桂就曾坐镇凉州,以确保运往西域粮草的畅通。当时,从凉州征调七万多驿马骆驼,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后黄廷桂也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谥号文襄。这其中,马家的驼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马氏子孙繁衍,各立枝蔓,改“马永盛”为“马合盛”,注册商标为“大引商人马合盛”字样。后又分为“合盛东”、“合盛西”、“合盛谦”三庄,但茶引依旧用不变。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同光绪皇帝仓皇逃亡西安,马合盛驻北京的大东家马香亭,捐出白银十万两、骆驼数百峰,为慈禧太后一行抵达西安出了大力。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六日,慈禧太后返回京城后,特封马香亭为护国员外郎,诰封“资政大夫”。
可以说,到清末时,马合盛成为甘宁清三省首屈一指的大商号。他们在兰州黄河桥头附近设立商栈,以合盛东、合盛西、合盛谦三个大茶庄为基础控制了西北的茶叶市场。同时,利用各地茶庄网络的便利,开始实现金融流通。道光三年,陕甘总督那彦成在兰州修建阿桂祠,曾在马合盛商号中存入两千两白银,生利以维持祠堂。这笔钱在马合盛商号中整整存了年之久,可见马合盛商号在西北的信誉。年,马合盛商号在军阀、战乱、灾荒等数重高压之下倒闭。
自清中后期,随着社会财富的聚集,马合盛成为甘肃有名巨商富贾,其资本总额达万两,设十大分号,在湖南、陕西专营茶叶,在兰州专营百货,在镇番专营畜牧、商业。其雇佣的工人店员不下四五百人,在北方向来有“山西亢家、甘肃马家”之称。
故而,称他们是清末甘肃首富,丝毫不为过。光绪末年,甘肃的财政状况发生变化,达到了万两。但支出却急剧增加,基本维持在四百万两左右。实际上,清末甘肃财政的缺口一般在万两左右。
可见,马合盛的总资本相当甘宁青三省两年的收入。妥妥滴清末甘肃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