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标兵张应龙让毛乌素沙地变绿只是开

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14/4326406.html

图为张应龙讲述治沙经历。 乌娅娜 摄

中新网榆林9月22日电题:“治沙标兵”张应龙:让毛乌素沙地变绿只是开始

中新网记者乌娅娜

张应龙当过老师、公务员和外企高管。17年前,却一头扎进了毛乌素沙地,凭着陕北人的“倔”,想让沙地变绿。

张应龙是陕西省神木县神木镇人,年,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毛乌素沙地榆林市最大一块无人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他漫长的治沙之路。

图为张应龙在土壤实验室。 乌娅娜摄

“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抗孤独。”张应龙坦言,为了治沙,他独自困守沙区,家人不理解,朋友疏远,社会上非议纷纷。他花光了个人积蓄,卖掉了县城房产,从铺路开始,向沙地进发。

十几年来,治沙造林巨额的投资让张应龙一贫如洗。他说:“真是当初不了解治沙的艰难困苦,才‘盲目’选择了这行,但是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坚持下去,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这是关系到造福后代的事。”基于此,张应龙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希望将治沙做成一个公共事业。

截至目前,协会在圪丑沟流域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然而在张应龙心里,让沙地变绿仅仅只是开始,他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循环治沙之路。

张应龙提出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三个阶段,即防沙治沙、护沙用沙和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他解释道:“我们初期目标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达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实现生态、居民、产业循环利用发展。”遵循这一目标,张应龙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十年龄樟子松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模式等,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初显成效。

“近期,我们的实验室的专家主要攻克三个大循环实验,即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微观上的土壤和水分,找到哪一种造林模式能维持50年以上。”谈及未来,张应龙显得信心满满。

图为绿化后的毛乌素沙地。 乌娅娜摄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程师张继平介绍,张应龙团队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复制到其它沙漠地区进行可持续绿化。

如今,治理区已经建成了集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引种驯化、治沙研究、科普教育、沙地绿洲森林体验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为一体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示范园。

年开始,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7个实验室和“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院士工作站”等。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红雷来到这里,主要研究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平衡。他告诉记者:“依托微生物实验室,目前我们已经对毛乌素沙地各项指标进行了调查评估,发现了养分不平衡的问题,正在进行调控实验。”

“将来我会把这片绿化好的沙地捐给国家,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宿。”站在防火瞭望台上,张应龙看着满眼的绿色说道。(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