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说口述史张振兴回忆神木县电影院

少爷说shenmu

这是年更新的第11篇文章。

总第篇原创,口述史系列第6篇。

本文有字+13张图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笔者按语

他是神木五十年代最早的“电影人”之一。

他和电影放映员们在农村巡回放映十余年,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村寨寨。

他是全程参与神木县电影院筹建的第一任经理,他亲眼目睹了神木电影放映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腾飞。

这位耄耋老人叫张振兴。

01

与电影结缘的四十余年

年12月9日我们去采访了张振兴老先生,他年出生,今年82岁。耄耋老人回首自己的走过的人生道路,总是思绪万千。

他九岁那年逃难去了内蒙狼山县,一路吃的是糠菜麸皮豆腐渣;十四岁起在铜匠铺子当学徒,四年半的时间住师傅家“有饭吃,没工钱”,为了学到真本事,他勤快、踏实、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十九岁参加工作,去了神木县委机关当通讯员,把生火、打水、传递信函等简单的勤务工作,干得兢兢业业。

年,恰逢陕西省电影学校招生培训各县电影放映技术人员,从那以后就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从影岁月,直到年正式退休,在四十四年的工作生涯中有四十二年是与电影为伴的。

先是成为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用四头骡子驮运设备在南部山区来回“拧扭”,克服道路崎岖、山高坡陡的重重困难,一站一站走着去放映。条件艰苦,生产队干部为了给他们吃顿好的,无奈跑遍全村都凑不齐二斤白面。

年11月成立神木电影放映第二队,他担任队长,那时两队轮番放映,每年放映近百场。当时一到放电影,周边群众纷纷赶来甚是热闹,有的群众一路跟着放映队,你走到哪儿,他跟着看到哪儿,直到重复的都看厌了才收拾地回家。

年他被调到了电影公司,从事电影发行检片工作。年开始筹建神木县电影院,他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也曾荣获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从事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三十周年”的荣誉勋章。

他说漫漫人生路,关键就那么几步,当时怎么选的,谁也说不清,但无论怎么选,兴许都是对的。

02

最初的文庙旧址,也曾是小礼堂

神木县电影院放映厅原旧址就是过去的东大街小礼堂,也是城关小学的文庙。

文庙,亦称学宫,明正统八年()知县彭佐始建于城南隅,隆庆六年()神木道张守忠移建于县城东门大街北隅(今城关小学及电影院旧址),四面围墙,东西墙角各嵌石刻告示,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8字。文庙在解放后被城关小学、小礼堂所占,年城关小翻修扩建时全部拆毁。

上世纪五十年代,神木县电影院放映礼堂是用城关完小的旧文庙(供一个孔子,前面就是城关完小)改建的,也就是后来的“综合性多功能礼堂”,虽然是个不大大的小礼堂,但已然可容纳五百人。那时候还根本没有大礼堂(神木人民大礼堂),这个小礼堂承担着“放电影、演戏、作报告、开大会”等诸多功能。那个时候都是长条木实(木头)凳子,一个条凳可以坐五个人,这个小礼堂一直用到了七十年代才拆了,开始修电影院。

03

也说工程选址之难

当时县上和文教局最初的设想是另选院址新建影院,把院址选定在交通便利、地形开阔的城东公路边,也就是现在东兴街小广场对面建行旧址。那时候已经把这个基础石料都备好,准备开工了,忽然接到上级通知说“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严禁修筑楼堂馆所”。

于是县电影院选址新建的愿景就化为泡影,只能在原址上拆旧建新,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省不了多少钱,反而更加费工费时费钱,导致这个不是很大的工程足足干了三年。

年县上决定重建电影院,指定乔子荣和我为筹建领导小组的负责人,由神木二建(神木第二建筑公司)牵头修筑。我记得工头名字是郭增清,我们上上下下齐用力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原来小礼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年终于圆满竣工,由原来容纳人变成容纳人。

(左一为张振兴)

04

计划经济时代,“倒钢材”的小插曲

70年代以前,神木县建筑所需材料主要是来自山西岢岚、五寨的松柏以及本地的“杨柳榆槐”等。年起,神木相继建立了玻璃、砖瓦、水泥等国营、集体工厂,同时扩充和新设了物资局、地方建筑材料管理站(即“三类物资管理站”),以加强建材的供应与管理。

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木材且钢材奇缺,那时候干啥都得有指标,县计委要求要“一方木料”就得有“一方的指标”,然后再由物资局供应(物资局经营主管的主要建材有钢材、木材、水泥、玻璃等)。说起这钢材,根本记不清我们来来回回为这点钢材跑了多少回,就是有钱也没用,那时候只认“指标”。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咱们电影院和农机公司一同找去了重庆,因为当时咱们有一个叫刘佩礼的神木老乡,他是部队退下来的一个旅长,担任重庆这家钢厂的书记。那个钢厂规模宏大,足足有半个神木城那么大,几经周转,这才“海捣”(想方设法争取做成某事)得一点儿钢材,但是是“钢锭”,又通过刘书记找关系把钢锭锻造成钢材。

我们在重庆前后等了一个月,才把钢材运到了西安,结果谁成想,我们折腾了近一个月,一个月后政策居然放开了,钢材形势也大有好转,所以就不用再跑外地买了。我们费力折腾的这批钢材就这样停滞到了西安,根本没往神木运,就原地处理了,等于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白折腾了一回。

05

资金不足,全员自己动手上

当时筹措资金很艰难,我多次到省及地方业务部门求援,最开始从省上争取到了九万块钱,不够,县上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投款八万两千五百元,一共是十七万二千五百元凑起来,开始修建大礼堂,就在这个总造价的基础上,也困难重重。

当时施工条件很差,建筑单位只有少量工程机械,大部分工作要靠人力手工完成,所以进度很慢,修到半路上就没钱了。资金短缺,为了节约资金,筹建组发动电影院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职工都参加义务劳动,自己安装电器设备、座椅、灯具,自己架线路,给座椅涂油漆,全都是内部职工义务完成的。

最终神木电影院的胜利竣工仅花费了17.25万元,节省了大笔工程费用,是全县投资小、工效高、短平快项目的样板。我们电影院十二名职工就实打实的“受了罪了”,虽然苦了电影院的职工,但是我们给国家节省了不少资金,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左一为张振兴)

06

那个花钱少但很漂亮的电影院

年版《神木县志》中有这样的描述:“神木电影院位于旧城区东大街北侧。年始建,年竣工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放映厅轩敞传真,候映场橱画满目,给人以悦目雅致之感。”

确实是这样,当时影院施工期间,为了满足观众看电影的需求,我们将办公区院落改为露天放映场,利用原有的35毫米提包机,坚持日常放映工作。

年9月,电影院新放映厅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放映厅主楼为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有个坐席,原来的新曙光座机也换成了松花江新座机,配套设备全部更新。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修好了电影院,因为用心用情,它凝聚着一代电影院职工的心血,所以真正做到了“虽然花钱少,但是很漂亮”。

在城关小学小操场的位置(现在修了几栋住宅楼),我们设置了一个“倒场”(候场)的区域,第一场观众散场后从西门走,第二场的观众就等候在这个空地上;在西门和小操场的走廊地带,我们安装了六块宣传橱窗画廊,做电影片的宣传;电影院楼顶上安装了五只高音喇叭,响彻全城,影院的海报和大幅电影宣传画占领了县城所有繁华地段;还有专门的卫生区域,每日按时打扫卫生。

为打造现代化放映场所,场务人员每场都会提醒观众禁止吸烟,时常清查劝戒,并制定规矩,一旦抽烟,罚款一块或者两块(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所以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使得大家的不良观影习惯得到纠正。八十年代全区电影公司开过现场会,领导说要低头找烟头,连着走了好多排也没捡过一个烟头,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神木电影院的工作,确实搞得好!”

影院内外秩序井然,环境焕然一新,带我一共十三名电影院职工,有负责机务的,有内外场务,有检票员,有宣传人员。当时大家工作都很紧张,但心情舒畅,县电影院也成为当时县城最受人欢迎最热闹的一个文化娱乐场所。

07

一票难求,辉煌到要“走后门”买票

当时县电影院每天安排5场电影,从早到晚,观众依然是场场爆满,十个小时播映时长都满足不了观影需求。售票窗口处观众每天都排着长龙,因为这里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唯一的一个娱乐场所,非常“红漾”(红火),加之那时候家家户户没有电视,确实没啥精神文化活动,所以大家都喜欢看电影。

电影票也不贵,成人票一张一毛五,儿童票一张五分钱,是一种窄条条的副券,长短宽窄很规整,撕了副券进场,好电影也有很多:《五朵金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雷战》《地道战》。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排队看电影的人可真多啊,风潮涌动,被视为一种时尚。要看电影的人很多,就有很多人都来办公室“堵”我,要笑嘻嘻地走后门提前买票,我也没办法,就躲回了家里。结果回到家里,依旧是里里外外还站着十几个人等着找我买票,我是既欢欣鼓舞又无可奈何。

尽管一张电影票只售一角五分钱,但当时票房收入相当可观,我们每年都有盈余上交财政,可以说那个时期,是县电影院最辉煌的时期。为了解决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经营状况好了的时候我们还换了一套新设备,那个放映座机叫“松花江”,替换掉了当时用的“新曙光”。

县上决定于年在大礼堂成立临时放映站,所有设备是电影院退役的新曙光座机以及配套设备。这样电影院和大礼堂每天坚持两处错峰放映,也算是一种分流,有效缓解了人潮拥挤却买不上票看不上电影的难题。

08

先进经验推而广之的荣耀

新影院竣工以后,县上领导多次参观考察,认为这个工程“花钱少、修得好、筹建工作搞得好”,且连年被评为县上和榆林地区的先进单位。电影院拿先进,是货真价实名不虚传,在兢兢业业搞好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全榆林地区率先实行了“敞门入场”,完成了自动拉幕、座机自动切换、自动报时开映(设定好时间,电铃就会自动报时开映)等革新项目。

从年以来,在开展技术革新和推广科学技术活动中,电影系统先后试验成功幻灯片染法、简易翻摄机、座机放映自动化、光源改革等技术项目,得到省、地有关部门的认可。年后,经不断更新放映设备和扩建放映场址,放映设备和放映质量都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年,榆林地区电影公司还在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地区十二个县电影公司、电影院经理都参加的经验交流现场会,咱们的工作经验和革新项目还被推广到了其他十一个县。

09

九十年代末走向衰败

九十年代末电视开始普及了,好一点的是彩色电视,差一点的家家户户也都有黑白电视了,所以神木电影院逐渐走向衰败,后来就变成了“豪门歌舞厅”。

笔者手记

这是通过回忆,在讲述一个县电影院的兴衰史。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彩色电视机的家家普及,“神木县电影院”也在众语喧哗中,悄然落下帷幕,兴许黯然神伤,却也无可奈何。时代变迁带来惊喜的同时,那些因为能看上一场电影的欢欣鼓舞和激动人心的感觉,就注定只能留存在你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记忆里。

这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虽然当时我家住的靠西门的小房子,现如今已夷为平地,变身为小区花坛,但童年的荒寒记忆永存。

之所以想去采访张振兴老先生,只因在今年政协的神木历史记忆图片展上,看到一张由他提供的老照片。这张七十年代落成的神木电影院的老照片,令我瞬间泪撒,近三十年过去,我未曾在任何一个影像资料里见过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一次都没有。我居然是在那样一个匆匆忙忙背词准备讲解的晚上,偶遇了它。

旧电影院也就是后来的“豪门歌舞厅”,最初只记得里面有帷幔和长条凳子,黑漆漆一片,旁边白楼巷子里还有一个澡堂。小时候在放映礼堂的墙上用教室里捡来的粉笔头,写写画画,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曾经的城关小学文庙。还有我家门前的那个小型广场(后来的旱冰场)居然是城关小学的操场。电影院如何兴建,如何辉煌,如何走向孤寂,我们只能在老先生的描述里自己想象。

感谢初心常在的电影人张振兴老人。

特别鸣谢

神木城市综合服务提供商——神木论坛

感谢张振兴老人,感谢高燕妮的鼎力支持!

本文为少爷的锅原创独家稿件

无论如何都谢绝转载

杜绝一切抄袭洗稿

否则少爷跟你兑命

总指导

冯央

策划

铿锵四人行

文案

少爷的锅

设计

小飞哥、刘晓刀子

校对

微锅、kiki、麦兜

审核

煮一锅豌豆荚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