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系统工程,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墙垣为主体与大量城、障、亭、台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的秦、晋、蒙三省区交界之处,属于黄河几字湾套内地区。县境东据黄河、北接大漠、南控关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均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族群利益之间难免发生碰撞和争斗。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列国之间、民族之间就不断发生着冲突与战争,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阻挡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自春秋战国到清王朝灭亡多年间的十多个朝代,几乎都不同规模地增筑、修补过长城。
一、战国长城
《乾隆府谷县志》记载:府谷“周固阳、榆中地,属白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后属赵。”陕北地区丰富的物产吸引着秦、魏、赵等国相继进入,并修筑长城互相对峙。府谷县的古长城应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魏、赵、秦,可惜的是这些长城在府谷境内没有留下任何遗存。
1、魏。《乾隆府谷县志》记载:“周显王十九年,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修筑长城,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孝公元年(前年,即魏惠王九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
2、赵。《乾隆府谷县志》记载:“赧王十五年,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此外,显王三十六年,赵筑长城,从代抵岚州,已备三部。今保德州南偏桥村西至黄河处,尚有遗址。是长城之筑,实始周时魏、赵,但延袤未若秦广,当时之怨未若秦烈,故世只知起自秦耳。”《畿辅忌》:“此长城为今宣府南边故址。今存东自蔚县蜚孤口,南至涤源西折迳灵丘,浑源诸县,又西历平型、北楼、宁武、雁门、偏头诸关乃至河曲之长城是其遗址”。该段长城经山西偏关、河曲、西折入魏,很有可能要经府谷、神木与魏长城连接。
3、秦。公元前年,魏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割让上郡15县(即今陕北榆林一带)给秦国。于是秦国也在上郡沿边修筑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遂起兵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又据《史记·张仪列传》云:“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按照《六国表》上所记,取陕时间在惠文王更元初年(前),并且设了义渠县,说明这时已开始修筑长城,到秦昭王时才修完。
根据《水经注》以及唐、宋史籍记载,战国秦昭襄王时代所筑的长城“由甘肃岷县城西40公里处开始兴筑,沿洮河东岸,到今临洮县附近,绕县城东行,至宁夏固原县附近,再东经甘肃环县北循陕西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东行,分为二支,一支经绥德县西,再北达榆阳区南境,而止于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西经靖边县东,再北折而东行,经榆阳区东北、神木县北,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由此可见战国秦昭王时代所筑的主体长城没有经过府谷(如图所示)。分支或零散的边垣、墩堠有没有过分布,史料上没有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秦、汉长城
1、秦朝。秦灭六国后,用了9年时间,修筑了“万里长城”。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迫使匈奴向北退却多公里占领河套地区,并把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乾隆府谷县志》记载:“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今十二连城附近)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已併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伐戎、狄,收河南,正义曰:灵、胜等州也”。
“万里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沿着窟野河、勃牛川西岸蜿蜒而行、断续相连直到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如图所示)。
秦代长城基本建立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秦人一方面对燕国北长城、赵国北长城和秦国西北边长城进行整修,另一方面在原来赵、燕、秦长城不相连的地方补筑城墙,使三者连为一体。也正因为如此,秦人才能在短短数年间就建起一条万里长城。
从秦长城走向、路线以及史料上流传下来的一些地图分析,“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主线仍然沿用了战国时期秦昭王所修长城,没有经过府谷。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秦长城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也是我县境内魏赵长城没有留下遗迹的一个原因吧。
2、汉朝。汉代长城较秦更有发展,为了防御匈奴,汉武帝在大破匈奴之后,首先将秦始皇所修长城进行了修缮,接着又新筑长城,其工程规模远在秦长城之上,长度达到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度最长的一个朝代。汉王朝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建筑了许多亭障、列城,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地构成一个防御工程体系。北魏明元帝常泰“八年二月(公元年),柔然寇魏边,魏筑长城,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置戍卫。自秦始皇筑长城至此六百三十七年,于是再见。”(引自《乾隆府谷县志》)秦、汉时府谷先后属或分属九原郡、上郡、西河郡、朔方郡、云中、新秦等边郡,秦汉时府谷古城曾置富昌县,是秦都咸阳、汉都长安阻遏匈奴南下的关键地带,因此,汉王朝在原赵、魏、秦三国基础上修缮和新筑长城是肯定无疑的。
三、隋长城
隋初,突厥强盛,阴山南北都为其控。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年),突厥大举入境,发兵40万,突破了长城线,纵兵在上郡掠杀,为防御北方突厥、西北吐谷浑于是隋王朝开始重新修筑长城,先后5次用民工万人,在今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都修筑过长城。多是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和改造。新修的长城和壕堑有:公元年隋文帝与突厥和亲,将河套北部辟为牧场,“于夏、胜两州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乾隆府谷县志);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年),由崔仲方督修的灵武朔方长城,“开皇五年秋,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六年,又发十五万,缘边筑数十城,以遏胡寇”(摘自乾隆府谷县志);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所筑的长城,亦称通漠长城,西起今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东至今清水河县境内浑河;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年)榆林谷(临洮府蘭县)而东的长城。
公元年(开皇三年)隋朝在黄河河套东北角拐曲处,设置榆林关(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城坡村附近),年又置榆林县,公元年设胜州领榆林、富昌(置址今府谷古城镇)、金河三县。
这些加固改造及新修筑的长城是否在府谷有过分布,史料没有记载,地下地上没有留下遗痕,但从“明长城是在隋长城基础上所修”的说法上可以反推隋朝在府谷境内修筑过长城。
四、明长城
府谷现有遗存的长城是明代所筑,当时称为“边墙”。属于明代延绥镇长城,是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万里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境内分“大边”与“二边”南北两道防御线。北一道为“大边”长城,与今地图上所标长城走向一致,现有大部分遗存;南一道是“二边”为夹道长城,没有留下遗迹。
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年)至正统十年(公元年),都督王祯修建了延绥沿边城堡、墩台、卫仓等以控边防。正统10年延绥巡抚马恭更扩展了边墙和各营堡城池,延绥长城初具规模,但还没有由点连成线。
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延绥榆林大扰。成化七年余子俊受命来陕巡抚延绥。成化九年(公元年)三月开始修建府谷二边长城,于东西两路铲山为墙,“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月,修筑而成。史称“铲削二边”“夹道”“夹墙”。
二边走向基本沿界石一带山势(正统年间榆林等23座营堡以南二三十里处)。东端起于黄甫川堡河会台(旧称河边会坪,今墙头起),西至田家寨北后杨庄出府谷县境,依次经红墕墩越山梁入黄甫镇三里墩村、高家墕村、界牌村,过清水川经清水北,循山梁经墕头、木瓜芦沟、后董家沟、南庄、田庄附近,西渡木瓜川入孤山镇东部,经小神堂、张俊寨,南渡孤山川西南向,经榆树湾村、付家墕,向西北杨新庄、红石峁、田家寨北后杨庄。西至宁边营(今陕西定边)与大边墙相接。
成化十年(公元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奏准朝廷修筑大边长城,境内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保河台(今内蒙大缠村莲花辿,有些史料记为始于清水营,还有史料记为始于紫城砦),与山西省河曲县内楼子营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乡陈峁村,与神木县境内的长城相连。全长里,计有长城墩台个。经过麻镇、大岔、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新民等乡镇的地域。大边走向基本沿着界石之北40至60里处,在隋长城基础上加固、补修而成。由黄河西岸的小占村(今划归内蒙)起,西向莲花辿、梁龙头,过逐虏台,跨黄甫川河,经麻镇、杨家峁、旧芭州,转向西南至转角楼,跨清水川,经赵五家湾姬家峁、后梁村、庙沟门西墕村、木瓜古城村、砖厂梁、王家梁,折西跨孤山川,经三道沟正峁梁、玉子墕,新民后龙王庙、瓦窑坡、陈峁等地出府谷境,与神木永兴斗峁村长城相连。(如图所示)
五、明长城沿线镇边营堡、墩台
府谷境内长城沿线镇边城堡和部分墩台的修建早于长城建筑,即先修城堡、后建长城。自明正统二年修筑屯兵城堡与瞭望墩台等防御设施,成化二年(公元年)对城堡、墩台移建增置后。成化七年至十五年,巡抚余子俊又一次规划部署并实施了城堡挪移、增建工程。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年)巡抚涂宗濬督修各屯兵城堡均经砖石包砌。
府谷境内长城沿线镇边城堡属明延绥镇东路参将统辖。《雍正府谷县志》记为六堡(含永兴堡),《乾隆府谷县志》记为五堡(不含永兴堡)一汛(麻镇汛)共六个城堡军营。清乾隆年间计有边墩个,腹里烽墩62座,边口46处,塘汛17处。
1、黄甫川堡
明万里长城入延绥镇第一营堡,建于明天顺年间(公元-年),弘治中增设关城,万历三十五年以砖包砌。在县东北70里,东距黄河20里、北至麻地沟大边29里、西去清水营10里。
边垣东自保河台(县北里,至麻地沟13里)起,西至羊圈沟台(县北90里,至麻地沟19里)止,入清水营界,湾环32里步。
(1)边墩22座(据乾隆府谷县志)(雍正府谷县志、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32座、10座查不到名称),(《榆林府志》墩台28座):
保河台(大缠口)、守口台、黄甫堡、小麻地沟楼、镇虎台、大麻地沟楼、胡家梁楼、柴官儿沟、新修墩、黎元山楼、老堡台、朱家梁楼、旧芭州台、太平台、新芭州台、高糜茶梁台、营儿峁台、尖山会台、双口墩、阻虏墩、短嘴峁墩、羊圈沟台。
(2)边口9处:大缠口(即保河台)、竺琭台(即阻虏墩)、麻地沟(即大边口)、胡家梁、杨家峁(即黎元山东尾)、新芭州、旧芭州。以上7处倶各有守口兵丁。堡子台、大占沟2处系坍塌小口,倶用栅安妥。
(3)腹里烽墩12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高山梁墩、护城楼、护城墩、天窊梁墩、川口墩、宽坪墩、十里墩、河边会墩、山神堂墩、黄草梁墩、窑子墩、东护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5处:字坪墩、三里墩、界牌墩、红墕墩、尧峁墩。
(4)塘汛3处:鞍子嘴塘、界牌墕塘、石头嘴塘
各有:营房3间,周7丈8尺,高1丈1尺,宽1丈2尺;望墩1座,周3丈7尺,高1丈4尺,墩上望楼1座,计3檩2椽;烟墩(皂)5个,每个周6尺、高5尺。
(5)驻军:清乾隆年间驻分守游击1员,属神木协管辖,标下把总1名;步兵51名、守兵66名、马兵80,共马步守兵名。
2、清水营堡
原名“府谷堡”,设在芭州旧城,成化三年(年)巡抚卢祥移建于现清水镇所在地,更名为清水营堡。万历三十五年(1年)增修关城,以砖包砌。隆庆五年(年)在清水营长城口外设物资交易市场。
在县北60里,东距黄甫川10里、西去木瓜园堡30里、北至大边20里。
边垣东自旧城墩起,至斩贼墩止,入木瓜界,湾环32里二百一十五步。
(1)边墩31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旧城墩、韩家塔墩、韩家梁墩、镇贼墩、镇贼台、东坡台、镇川台、镇口台、西坡台、清水川墩、清水梁墩、清新墩、永宁墩、潘家梁墩、张家梁墩、振口墩、守口墩、灭贼墩、白家梁台、镇虎台、青春峁台、双口墩、东山台、新添墩、西山墩、静边墩、镇虎寨台、刘家梁台、石磕墩、三盆墩、斩贼墩。
(2)边口11处:韩家梁(古楼)、东坡台、清水梁、白家梁、西山台、镇虎寨、正口台。以上7处倶各有守口兵丁。清水梁台、石东坡、双口东沟3处系坍塌小口。
(3)腹里烽墩12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寺儿梁墩、塔尔山墩、镇川墩、镇北台、灭贼台、马莲尖墩、沙圪垯台、温家峁墩、尖堡子墩、赵寨墩、雷家梁墩、东城墩、瓦窑子沟墩、得胜墩、三里塔墩、马路峁墩、王家沙墕墩、五里墩、韩家墕墩、梁家庙墩、古圪垯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11处:墩墕墩、漫塔墩、站塔墩(北宋)、石山子墩、白家园子墩、水地湾墩、青春峁西山墩、余家坪墩、马莲圪垯墩、徐庄子墩、墩梁墩。
(4)塘汛3处:塔尔山塘、马路峁墩、沙墕墩。
各有:营房3间,周7丈8尺,高1丈1尺,宽1丈2尺;望墩1座,周3丈7尺,高1丈4尺,墩上望楼1间,计3檩2椽;烟墩(皂)5个,每个周6尺、高5尺。
(5)驻军:清乾隆年间驻把总1员,属黄甫营管辖;马兵10名、守兵70名、共马步守兵80名。
3、木瓜园堡
明初设木瓜园砦,成化16年(0年)改置为堡,23年展筑中城,宏治14年增新城,万历三十五年(1年)以砖包砌,乾隆33年知县郑居中补修完固。
在县北50里,东距清水营30里、西南至孤山堡40里、北至大边30里。
边垣东自大山墩起,至砖厂梁止入孤山界,湾环33里。
(1)边墩32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大山墩、新添墩、火把梁墩、镇楼墩、翟家梁墩、红峁墩、曹家台、玉子梁墩、曹家墩、镇湖墩、镇口墩、桃树台、桃树墩、令家峁墩、靖边墩、张家梁台、石聪梁墩、柏树梁墩、李家峁台、永镇山墩、静楼墩、安家山墩、太平墩、太平台、平湖墩、古城台、古城墩、关儿墕墩、朱家台、牛(朱)家墩、平墕台、砖厂梁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3处:大墩墕墩、大墩沟墩、吴墩梁墩。
(2)边口8处:新添墩(即翟家梁)、桃家台(即桃树墩)、李家峁(即松树梁)、太平墩、古城台、平墕台。以上6处倶各有守口兵丁。玉子梁、官地2处系坍塌小口,用栅安妥。
(3)腹里烽墩13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赵家梁墩、南庄墩、桑园梁墩、赵家黑圪垯、高平墩、李家楼、护城墩、娘娘庙墩、西岗台、蔺家沟墩、双墩儿、崔家梁墩、砖窑峁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5处:菜边墩、堡子梁墩、东梁墩、红崖窑墩、木瓜砖墩。
(4)塘汛3处:天瓦涧塘、大圪垯塘、下寺沟塘。
各有:营房3间,周7丈8尺,高1丈1尺,宽1丈2尺;望墩1座,周3丈7尺,高1丈4尺,墩上望楼1间,计3檩2椽;烟墩(皂)5个,每个周6尺、高5尺。
(5)驻军:清乾隆年间驻守备1员,属黄甫营管辖;马兵10名、守兵90名、共马守兵名。
4、孤山堡
宋时称十塘关,是折家戍边的一个军事关隘。本孤圪塔马营,明正统2年(公元年)建堡于西山,明成化11年(年)移至山畔,万历三十五年(1年)以砖包砌,乾隆33年知县郑居中补修完固。
在县西40里,东距木瓜园堡10里、西至镇羌堡40里、北至大边40里,南至黄河40里。
边垣东砖厂梁台起,至灭贼墩止入镇羌界,湾环37里步2尺。
(1)边墩51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砖厂梁台、东山儿墩、王家梁台、镇平台、镇宁台、杨家梁台、窑儿峁台、武宁台、高阜台、萧家梁台、郝家峁台、双沟台、金家梁台、梨树梁台、李家梁台、蒿地墕台、永镇台、沙墕台、赵家梁台、大川台、石磕窑台、正川台、宁靖台、武胜台、守口台、沙角台、井畔台、槐远台、牛家梁台、新添台、红家梁台、任家梁台、孤山台、庄窼台、保川台、西川台、川畔台、边石台、周家梁台、架子梁台、斩贼台、红崖台、黄圈梁台、野猪峁台、天窊台、庙儿梁台、张家梁墩、太平台、沙窊寺墩、灭虎墩、灭贼墕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缺4处:边石台、周家梁台、架子梁台、斩贼台。
(2)边口8处:王家梁、高阜台、宁靖台、保河台、太平台。以上5处倶各有守口兵丁。野猪峁台、双口墩、砖厂梁3处系坍塌小口,用栅安妥。
(3)腹里烽墩9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李家梁墩、李家墕墩、月牙山墩、营盘梁墩、威宁墩、刘家梁墩、高榆树梁墩、护城台、牌楼墕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16处:五里墩、野芦沟墩、党家畔墩、军沟墩、小沙梁墩、房塔西山墩、野芦沟双墩、青谷地峁墩、北门墕墩、下杜庄墩、仗子梁墩、柏路峁墩、斩贼墩、正峁梁墩、正沟梁墩、威牛墩。
(4)塘汛5处:桑涧梁塘、十里岩塘、双石窑塘、野芦沟岔塘、长塔塘。各有:营房3间,周7丈8尺,高1丈1尺,宽1丈2尺;望墩1座,周3丈7尺,高1丈4尺,墩上望楼1间,计3檩2椽;烟墩(皂)5个,每个周6尺、高5尺。
(5)驻军:清乾隆年间驻都司佥书1员,属神木协管辖;马兵10名、守兵90名、共马守兵名。
5、镇羌堡
镇羌堡是府谷长城线上最南端的一个军事重镇,宋代筑建宁寨抵抗西夏,原名东村堡,明初建于东村寨,明成化2年(公元年)巡抚卢祥迁至高汉岭改名镇羌,明万历35年(1年)以砖包砌,乾隆23年知县欧阳照补修完固,明清时设过都司署。
在县西80里,东距孤山堡40里、西至永兴堡40里、北至大边15里,南至黄河里。
边垣东自松树梁台起,至逼鲁墩止入永兴界,湾环45里步3尺。
(1)、边墩35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松树梁梁台、李家梁台、平头山墩、火烧梁台、郭家梁台、碓臼台、新兴台、守口墩、斩贼台、瓷窑梁台、青阳岭台、余家梁台、梯子墩、龙王庙台、镇川台、镇曾台、张家梁墩、龙泉台、贺家梁台、万松岭台、桑家梁墩、汪家梁墩、汪家川台、明远台、刘家梁台、高家梁台、沙墙台、沙壕墩、陈家梁台、冯家梁台、折家台、韩家梁台、荒城台、班厂墕墩、逼鲁墩。
(2)边口10处:龙王庙、守口墩、荒城墩(台),以上3处倶各有守口兵丁。
双墩儿、瓷窑梁、郭家梁、万松岭、高家梁、陈家梁、平头山以上7处系坍塌小口,用栅安妥。
(3)腹里烽墩16座(据乾隆府谷县志):
糜梁墩、荒城墩、周家峁墩、糜梁寨墩、护城楼、田家墩、干沟子墩、郝缠家墕墩、宋家梁墩、得胜墩、杨家梁墩、新马铺墩、郝家墕墩、背峁墩、石堡墩、郝家峁墩。
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文中增13处:万家墩、五里墩、马营山墩峁墩、马营山五里墩、板墩、水圪桶墩、芦儿山墩、黄家梁墩、桃卜梁墩、龙王庙墩、大墩梁墩、瓦窑坡双墩、庄子上双墩墩。
(4)塘汛3处:尉家峁塘、桑树梁塘、李家峁塘。
各有:营房3间,周7丈8尺,高1丈1尺,宽1丈2尺;望墩1座,周3丈7尺,高1丈4尺,墩上望楼1间,计3檩2椽;烟墩(皂)5个,每个周6尺、高5尺。
(5)驻军:清乾隆年间驻都司佥书1员,属神木协管辖;马兵10名、守兵80名、共马守兵90名。
6、麻地沟汛
麻地沟是陕北边墙极境,城池正建在长城边上,故称为“边上”。明隆庆5年(公元年)明庭正式开设蒙汉间互市,成为延绥境沿边开放的十处互市之一。北出大漠、东通晋省,故由黄甫营拨兵守汛,盘诘奸宄稽查违禁。乾隆元年始以宜君营千总兵马移驻,设立营伍,置千总廨;乾隆7年知县刘度昭领建巡检廨。
清乾隆年间驻扎千总一员,属黄甫营管辖;马兵10名、守兵50名,共马守兵60名。
7、县城附近的墩台
《刺史折嗣伦碑》“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武德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年),据此一句可断府谷唐初为镇。另据史料天佑7年(公元年)府谷升为县、次年升建府州。《府谷乾隆县志》记载:“芭州城......考寰宇记,唐庄宗时(公元—年五代后唐李存勋),以契丹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及今县治”。由此可推出府州置址于五代后唐时期由芭州迁至现址。此后的宋、金、西夏、元、明、清历朝政权更迭,府谷或州或县,但置址没有再发生变化,成为各代地方政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1)墩台
为了传递军情、防御侵敌、指引路标各朝代都修建了好多的墩台。据刘玉华《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一文,府谷县城附近共有长城内墩20个:
海巴峁墩、护城墩(城北1里)、徐家峁墩(城北2里)、五虎山墩、五里墩(城东北)、沙墕墩、十里墩(十庙墕)、赵家墩(城东20里)、高梁墩、石堡墩、张家铺墩(元坨子)、新马墩(城西20里狮子城)、深墕墩、拐峁墩、沙墩墩、石峁墩、后军寨山墩、大庙山墩、郝家峁墩、贵峁墩。
(2)驻军
清乾隆年间驻防马守兵29名,皆从清水、黄甫、木瓜诸营内拨。
本文参阅、引用了《府谷县志》(乾隆、雍正两种版本)、刘玉华先生《府谷县的军事遗址—烽火台与城堡寨》、师立德《府谷古城与古建筑研究》《榆林府志》及百度搜索等有关史料。本文仅供相关爱好者参考,文中观点、推论未经进一步考证,难免有谬误之处,恳望读者、学者批评指正,提出意见。年7月于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