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咖带你逛逛民俗园读散文集俗世

《俗世俗民》\陈平原王尧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年6月

□钟芳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民俗专家王尧编著的《俗世俗民》是一本用散文笔法,纵论民俗、节俗的文学读本。书中,辑录了汪曾祺、林斤澜、黄永玉、莫言、贾平凹、冯骥才、韩少功等著名作家描摹民风习俗的作品,这些文坛大咖们满怀着诚挚的情意,以其风格各异的遣词,悉心勾勒着人世间的温暖镜像。

《周礼》云:“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中国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文化历史悠久而传统沿袭不断,孕育了众多民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形成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观。近年来,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盛,相关的民风习俗话题,不断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这些民风习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有的沿袭了上千年,却在濒临消失的边界努力;有的在生生传承中又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业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看待这些俗世中的纯朴民俗?翻开《俗世俗民》,从中不难找到答案。

传统的节庆民俗在汪曾祺的眼里,是幸福祥和的。在其力作《故乡的元宵》中,汪曾祺以素描的方式,描摹了一桢桢温情浪漫的过元宵节场景。在他的眼中,“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之所以静,是因为在汪曾祺的家乡,过元宵节通常以赏灯为主,乡人们往往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上灯,而“正日子”是十五,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才落灯。每到元宵佳节,一到夜幕降临,年幼的汪曾祺就会跟随大人们一起去观街上的走马灯。走马灯种类繁多,有兔子灯、绣球灯、马灯、西瓜灯、虾蟆灯、鱼灯等等……不一而足,只看得人目不暇接。灯箱上除画满了花鸟虫鱼的图案外,还绘有《西游记》中众多神仙妖魔等形象。此外,人们还会放孔明灯、看围屏,围屏的镶绢上描绘的都是《封神榜》《三国》里的众多人物故事。汪曾祺以其温情的笔墨,将故乡的民风节俗与传统文化相勾连,描摹出俗世民俗中最为恬淡、温润的一幕。

中国的民俗文化纷繁多元,不仅体现在万家团圆的岁时节令里,还彰显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安逸时光中。贾平凹的《弈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吾国吾民余暇下棋时的盎然场景,可谓写活了社会各阶层嗜弈者的众生群像。有意思的是,围棋和象棋虽都被称为“国粹”,可后者的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显然更盛。贾平凹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洞悉城乡对弈的文化差异和内在表现,把棋理与为人、处世,乃至体育等方面联系到一起,精辟分析了国民对弈时的文化心理,对这一沿袭了千年的百姓娱习,予以了妙趣横生的解读。他文中所提到的“以棋会友、眼观全局,胸有韬略”等字句,将看似简单的棋盘相争与俗世民俗相提并论,并以纹秤论道的释理方式,巧妙地上升到修为、治国、理政的高度予以阐发,进而揭示出中国人高蹈的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从中,也不难发现传统民俗中所蕴含的强大正能量。

而在冯骥才看来,赓续千年的民风习俗,除了以随乡入俗的方式,代代相传之外,还更多蕴藏在民间艺术的广袤天地间。从年开始,冯骥才有意识地走进田野,他走山东、过山西、进湖南、入河北,徜徉在十几个民俗文化大省里,既做民间文化的普查和认定,也做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在本书的《守望在田野》一文中,冯骥才以非遗文化挖掘者与保护者的身份,畅谈了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理解。他认为,湖南隆回花瑶少数民族丰收时跳的舞蹈,舞姿蹁跹中,热切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至于河北武强旧城村的屋顶秘藏古画版,以及山西后沟村的村民,用贴对联、贴门神、打年糕、酿酒、扭秧歌等多种庆贺方式,迎接二十四节气的更迭,更是以古朴灵动之美,让华夏民族的民风民俗,如沐春风般地深慰着人们的心田,以此激发起了人们对美丽家国的依依眷恋之情。

悠悠民族风,暖暖中华情。合上以文学为经、以文化为纬的《俗世俗民》书卷,让我们跟随文坛大咖们的指引,步入了一座精彩纷呈的民俗百花园,在一睹尘世芳容的同时,一并感受千年中国风情的恒久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