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神木县 >> 神木县简介 >> 红碱淖的五个一

红碱淖的五个一

本文转自:榆林日报

墨耘

前些天,一个朋友给我“晒”他手机里的照片,其中一张下方一片平坦光亮的黄沙,一汪清澈湛蓝的水面,与照片上方那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自然衔接,意境悠远、赏心悦目。我禁不住赞叹道:“哪里拍摄到如此清爽的海景?”朋友哈哈一笑:“这不是海,是湖——红碱淖,你知道的。”

朋友所说的红碱淖是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带,主体在榆林市管辖的神木市尔林兔草原边缘的一块神秘淡水湖。因为地处毛乌素沙漠,而且湖面面积大(最大时达60多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0倍),水中含盐量低,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沙漠淡水湖。我曾经到访过这个可爱的沙漠明珠,碧波万顷的湖泊,辅以沙漠特质和草原风情,动人凄美的传说,使得这片水域独具魅力、富有灵气。

一幅画——七彩画

红碱淖地理环境特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一汪与天相接的碧水、一片片翠绿的沙柳林、开着各色鲜花的农田、一望无垠的草原,更有那起伏蜿蜒的沙丘,伴随着湖面散播开来的众鸟齐鸣、草丛间传来的激情牧歌、大漠深处飘来的清脆驼铃声,好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七彩画卷。

红色是大自然常见的色彩,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之一。同样是红色,红碱淖的红却独具特色。在旭日东升的清晨,朝霞的万道金光倾泻在湖面上,让整片湖水都火红了起来。清唱的水鸟、清爽的微风、清澈的水波,唤醒宁静的湖水,宣告新一天的到来。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残阳如血,光芒四射,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沙丘、草原、鲜花,被夕阳染成了一片红色,投射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极目远眺,天是红的,地是红的,人的脸也是红的,时间在这一刻也凝固成了红色。

红碱淖的红还在于它的来历与“红”有关。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初期红碱淖所在地仍为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横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因为土地中含有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称为红碱湿地。后来积水成湖,蒙语“淖”有湖泊、海子、水泊的意思,就命名为红碱淖。也有人说得名缘由是这里出碱土,历代商人曾在此设厂熬碱,因熬制的烧碱发红,后人取汉语红碱和蒙语的“淖”字结合而称之。所以这里的“红”不仅是自然的红,还是人造的红。

红碱淖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黄沙、黄土穿插堆积,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风采。

红碱淖边那金黄色的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水色的映衬下,在绿草的掩映下,总是熠熠生辉。手捧一把细腻的沙子,任由它们在指缝间滑落,构成几条细细的沙帘。微风乍起,宽阔的湖面细浪波动,卷起满湖碎金,争夺沙的光芒。在湖边不远处,厚厚的黄土层贪婪地吮吸着洁净的阳光。或许是黄沙的细腻和黄土的沧桑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气质,所以陕北的黄土文化是那么的厚重、那么的坚毅,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的底色。

如果是在秋天,红碱淖的黄更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秋草、秋水、秋果变成浑然一体的金黄色,仿佛在诉说着秋的收获、秋的爽朗。在这个时候,若能骑上温顺的骆驼,踏着温和细腻的黄沙,漫步在茫茫沙丘,那是何等的惬意!

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暮春到初秋,红碱淖就变成了一个被绿色包围着的神湖。春天一到,生机勃勃的嫩草就从环绕它的尔林兔草原悄悄发出新芽,等到夏秋时节,宛如一张绿色的地毯包裹起这片圣洁的湖水。环湖的沙柳等一干林木,则在不近不远的田野里展开了茂密的枝叶,拥抱着这片洁净与安详。

红碱淖的绿还在于它集齐了从翠绿到墨绿的各种绿色。清晨,在薄雾升腾之时,湖岸挤满挂着晨露的小草,晶莹的露珠把草色的翠绿洗染得格外鲜艳夺目;太阳高升起来,大片大片的草原色成为天地的主宰,漫无边际的碧绿铺满起伏的大地,倾泻入湖,让生命的绿纵情释放;抬头仰望,那层次分明的杨柳、错落有致的松柏,任凭翠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舒展开来,把大地的希望伸向天空;夜幕徐徐拉下之前,在黛色天际线的映衬下,树木、草原、湖面等一众个体,纷纷披上墨绿色的睡衣,静静等待着繁星登场,然后在清风的催眠中进入甜蜜的梦乡。

蓝色的宁静、深邃和博大给人以稳重、和谐的启迪。红碱淖的蓝很好地诠释了蓝的内涵。让人望而却步的大漠,在这里停下了肆虐的脚步,伸出双臂将这泓湛蓝的湖水揽入怀中,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万物和谐的生动写照,更是大地博大胸怀的见证。

在此沙漠边缘地带,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这些自然流入的河水,铺展成一望无际的蓝,荡漾起广袤的时空,注入每个邂逅者的心头。间或一阵清风吹来,将湖面轻抚成一条条蓝色的和弦,弹出那清纯的和声。抬眼望去,朵朵白云悠游在蓝天之上,俯瞰湖面,相映成趣,让人感觉湖升入天、天坠于湖。

白色不是红碱淖的主题颜色,但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色。在蓝天上、在湖水里,一朵朵白云自由翱翔;在湖岸、在草原上,一只只洁白的羊羔点缀在茂密的草丛中,微风吹来,时隐时现,时聚时散。羊是云的化身,云是羊的幻化。冬天,红碱淖和周边起伏的沙丘铺上一层洁白的雪毯,纯净无瑕而又壮阔冷峻,净化着天地万物。

点缀红碱淖的白色还有那天地间的精灵——水鸟。偶尔一阵喧闹过去,惊起满天白羽,有白天鹅、鸬鹚、白鹭、金雕、鱼鹰、遗鸥等。这些珍贵的水鸟,是红碱淖纯洁品格的象征。

红碱淖还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调得丰富而不凌乱、大气而不单调、温润而不柔弱。盛夏七八月间,红碱淖则成了花的海洋,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粉的……装点在红碱淖周围,一派生机盎然。

大漠神湖景自佳,雄奇色貌漫无涯。赤橙黄绿青蓝紫,山水林田湖草沙。饱含各种地形地貌的红碱淖,用它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色彩,绘制出一幅锦缎般的七彩画卷。

一只鸥——遗鸥

从地图上概览红碱淖的地形,很像一只怀抱花蕾的水鸟,更加具象化一点,则是一只憨态可掬的遗鸥,怀抱一朵即将盛开的莲苞遥望远方。珍贵候鸟遗鸥,是红碱淖最有代表性的水鸟。

遗鸥属世界濒危候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中型水禽。遗鸥于年4月在内蒙古首次被发现,直到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由于长久以来被人类所“遗忘”,故命名为遗鸥。在国际上,遗鸥是为数甚少的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的鸟类之一。

每年的4、5月份,遗鸥陆续北迁,到达荒漠或草原地区的碱性湖泊中,营巢于湖中孤岛上,相配成亲,繁衍后代。遗鸥适应性很狭窄,仅栖息于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更是苛刻。9月份秋意来临之时,成群的遗鸥在大海的召唤下,纷纷南迁,飞往海边越冬。

红碱淖与遗鸥的邂逅很神奇。它年才迎来首批上百只遗鸥,到如今每年夏天,短短20年间,全球80%以上的遗鸥光临红碱淖,数量超过万只的遗鸥齐聚一湖,形成罕见的景观,红碱淖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基地。作为沙漠边缘最大的碱性淡水湖泊,水草丰美,食源充足,而且有特别适合遗鸥栖息的湖心岛,这恐怕是吸引遗鸥的重要原因。这一片美丽的净土,还吸引了大批其他水鸟来此繁衍生息,白天鹅、鸳鸯、白鹭等50多种极为珍贵的水鸟“挤挤一岛”,装点着红碱淖的美。

如诗如画的湖面、宽广辽阔的草原,是生态改善的生动写照。遗鸥对繁殖地选择的苛刻和执念,决定了它的稀有性,也映衬出这里生态之好。红碱淖的一池清水守候着遗鸥,也守候着这里难得的生态平衡。

作为珍稀物种、红碱淖的精灵,遗鸥有它卓尔不群的美。

遗鸥之美在它那曼妙的舞姿。站卧时安详宁静,一旦飞舞起来,就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它那弯弯的眼线,雪白的绒毛,舒展的翎羽,自带仙气。春和日暖时,成群的遗鸥在湖面上空飞舞,时而低徊,时而展翅,撑起生命的领空,犹如一幅幅美丽的油画;舞毕,成群的遗鸥轻轻落在红石岛上,点缀着清澈的水、碧绿的草、湛蓝的天,伴随那一轮缓缓落下的斜阳,形成一幅温馨美丽的景象!

遗鸥之美还在它那轻灵的“鸥”歌。伴随着湖水轻轻拍打湖岸的呢喃,从风中不时传来遗鸥特有的“咔咔”鸣叫声,这是一种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一声声一串串,滴落在广阔的水面上,滴落在数不清的水草上,滴落在无数的花朵上,激发出无尽的幽香。朝霞初生或夕阳西下时,成群的遗鸥带着天鹅、白鹭等一众珍禽,引吭高歌,顿时众鸟鸣叫声、羽翅滑翔声、波涌潮汐声、风吹草木声混杂在一起,奏成一段惬意的交响乐,平复着一颗颗躁动的心,正所谓:最是一汪幽静水,遗鸥唱晚湖更幽。

遗鸥之美更在它那孑然而立的清高品性。遗鸥的品性同莲花极为相似,莲是花中君子,遗鸥是鸟中君子。遗鸥看似温顺,但若有人或天敌接近巢区,成千上万只鸥鸟几乎倾巢而出,在巢区上空狂飞乱舞,大声惊叫,叫声可以震撼每一个天敌;更有甚者,有的不顾一切向下俯冲,有的居高临下排泄粪便对付入侵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是遗鸥的坚守。

蓝天白云之下,辽阔的湖面,柔软的沙滩,静谧的旷野,翠绿的草原,韵律流动的波浪,一叶的小舟,喷勃而出的朝阳,缓缓落下的夕阳,遗鸥翩翩起舞。因为遗鸥,红碱淖才变得生机盎然;因为红碱淖,遗鸥才得以展示其高洁之美。一群精灵、一湖清水、一片草原、一汪沙海,刻画着优美奇幻的自然风光,向世人展示红碱淖的独特魅力。

一滴泪——昭君泪

除了绝美的自然风光,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更让人心动。

在水域辽阔的红碱淖湖畔,一尊高18.5米、宽11.8米的花岗岩美女雕像栩栩如生。她亭亭玉立、秀丽端庄,怀抱琵琶、指抚琴弦,裙裾飘逸、风姿绰约,与蓝天白云、红沙碧水、水鸟翔集的塞外风光浑然一体。她就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着“落雁”之誉的王昭君。只见她双目含泪、远眺南方,任凭无限的惆怅穿越两千年,飘荡在这辽阔的大地上;她那双动人心魄的泪眼,守望着她那晶莹泪水化成的红碱淖,诉说着美丽的传奇。

据说昭君当年远嫁匈奴,一路颠簸,走到尔林兔草原,知道即将告别中原,进入塞外茫茫大漠。她下马回望南方,永远也回不了的家乡、听不见的乡音、见不到的亲人、抹不去的乡愁化作泪水夺眶而出……昭君取出随身携带的琵琶,弹起《出塞曲》,婉转悠扬、跌宕哀伤的旋律直冲云霄,竟使那南飞的大雁忘了振翅飞翔而掉落下来,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这一驻足,整整七天七夜,她的泪水汇集成一汪碧水,她的琴声化作水中的波纹。这一驻足,也感动了上天,为了让纯洁的“昭君泪”永不干涸,王母娘娘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方向挥舞开去,于是就有了七条季节河流入“昭君泪”。

美丽而忧伤的王昭君,一个弱女子,扛起了民族融合的重担。她绚丽的青春被大漠的狂风吹进了历史的角落,但她远去的脚步声、思乡的哭泣声、悠扬的琵琶声,却依然回荡在这苍茫的大地上,与岁月同在。她以一己之力换来了汉匈60年的和平与安宁,纵使远离亲人、葬身他乡,那又何妨?因为在北风狂啸之中,传说已经化作了不老的传奇!大漠明珠——“昭君泪”也就成了人们对昭君远嫁塞外的情感寄托。如大诗人李白感慨道:“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甫感叹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上官仪感伤道:“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一望无际的“昭君泪”,也让我为昭君那远去的身影惆怅万千,不由提笔写下:

泪涌边关徒恻伤,风生大漠路何长!伊人远影碧空尽,从此他乡是故乡!

眼泪并不是悲伤的代名词,它有更深刻的内涵。从史料记载看,出嫁前她明确表示“诚愿得行”,所以这滴泪,是离乡的泪,是担忧的泪,更是希望的泪,这滴泪,也就显得那么清澈、那么色彩斑斓、那么令人钦佩。

于个人而言,王昭君自请出塞,这是她优秀性格的集中体现,她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纵身一跃,奏响了高亢激昂的人生乐章。于女性而言,她的果敢是对封建卫道士的宣战书。“诚愿得行”,闪耀着她的勇敢,流露着她的聪慧,也展现出了她的胆识。

于民族而言,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昭君这一走,走出了命运的牢笼;这一走,走进了广阔的天地;这一走,走出了边境60年的和平安宁;这一走,就走进了永恒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功垂千古的美名。

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动。正如内蒙古“青冢”墓碑上赞扬王昭君的刻文: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泪”这片红色的沙滩、清澈的大湖和青葱的绿草因为王昭君而更加美丽神奇。侧耳倾听,尔林兔草原的风声习习,红碱淖湖水的波浪婉转低吟,湖面的遗鸥“咔咔”啼鸣,仿佛是昭君琵琶弦上流淌着的悠扬离歌,穿越千年,依然荡气回肠。

一粒扣——文明扣

在历史上,红碱淖一带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错居住地区,鲜卑、白狄、匈奴、羌、胡、蒙古等民族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里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大漠和草原在这里接壤,游牧和农耕在这里交织,骏马和耕牛在这里同步。它见证了兵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见证了民族融合的欢声笑语,也见证了成熟和不成熟文明碰撞出的灿烂火花。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的一粒纽扣,将两个文明牢牢连接起来。

“红碱淖”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汉蒙两族合作交流的产物。

无论是早期的匈奴族、突厥族、鲜卑族,还是后来的党项族、蒙古族,他们都曾在这里驰骋纵横、称霸一方,后来又慢慢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与同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也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前面讲的昭君出塞,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姬归汉、鲜卑汉化、走西口等。

蔡文姬,汉末学者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汉末“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相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嫁于(董)祀。”南匈奴左贤王活动区域就包括今天榆林至包头一线,所以蔡文姬也在尔林兔草原、红碱淖一带留下了影踪。文姬归汉时,不忍离别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其《悲愤诗》中有这样感天动地的描写: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

人生最苦是别离。慈母诗人面临“别子”时那种如泣如诉、动魂倾魄、碎肝断肠的悲愤声,几千年来,仍然久久回荡在红碱淖的上空。蔡文姬的一“没”一“归”,也扣紧了中华民族互融互通的民族历史。

鲜卑汉化是当时的落后文明融入先进文明的一次划时代创举,红碱淖所在的榆林大地是见证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征服了其他各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混战局面,鲜卑族与汉族交往密集的榆林一带成为北魏汉化的前沿。始建于北魏年间的榆林波罗古堡成为鲜卑族汉化的重要见证。公元年,魏孝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和政策,促使鲜卑人汉化。经过他的改革,鲜卑人从历史舞台消失了,但这个民族并没有消失,他们融入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在这大千世界里。红碱淖至波罗堡一线则成为一粒巨大的纽扣,牢牢扣住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

走西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汉族融入草原民族的重大民族迁徙事件。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其中,走西口的一条著名路线是途经神木的“北草地”。当年,红碱淖所在地还是神木境内秃尾河上游的一个正常河谷盆地,地势平缓,沼泽遍布,是内地人“走西口”到内蒙古的理想路径之一。这一粒神奇的大漠之扣,将显性农耕文明和隐性草原文明紧紧地扣在一起,一方面,广袤的草原养育了在中原难以糊口的贫苦大众,另一方面,加速了隐性草原文明融入显性文明,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随着岁月变迁,“北草地”一带原有的古河道堵塞,低洼的河谷逐渐积水成湖,于20世纪初形成了烟波浩淼的红碱淖。

红碱淖这颗神奇的沙漠之扣,扣住了沙漠和草原,扣住了游牧和农耕,扣住了历史和现实,也紧紧扣住了中华文明。如今,你若站在这片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你或许可以听到草原上激情的牧歌、大漠上清脆的驼铃声,以及从“扣眼”传来的波涛撞击声,那是千百年来民族融合的歌声。

一面镜——人文镜

看着这能装下浩渺天空,乃至于整个宇宙的湖面,它就好像一面可洞察万物的魔镜,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一一照见。在这面镜子中,传说在镜底闪光,歌声在镜面流淌,诗意在镜中荡漾,传承在镜心射向远方。

中华文明从遥远的五千年前走来,经过红碱淖湖水的洗涤,显得那么清澈、那么空灵、那么沁人心脾。

美好的事物总是伴随着美丽的传说。关于红碱淖,也有不少传说,其中有一则白天鹅的故事,凸显出它的神奇。某年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一只白天鹅被猎人打伤了翅膀,动弹不得。眼看着残忍的猎人就要杀死这只断翅的天使,突然,旁边一位劳作的青年喝止道:“且慢,我要买下它。”这个青年高价买下这只天鹅,带回去悉心喂养,直到它痊愈后飞上蓝天。后来,青年的母亲生病时,来了一位美貌的白衣女子,医好了母亲,并嫁给了这位正直善良的小伙子。而这位白衣女子,就是当年被救的白天鹅,是红碱淖的守护天使。

微风吹过红碱淖的湖面,数千年的陕北民歌在这里一一呈现。歌声中,有凄美苍凉的《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高亢嘹亮的《信天游》,“信天游唱到天尽头,唱得这山沟沟晃悠悠”;有铿锵有力的三弦《刮大风》,“叫一声天蓝盈盈,喊一声地绿生生,撒一把黄土美滋滋”,评说着人们战天斗地的勇气。一首首动人心魄的陕北民歌,构成宏大的交响乐,在红碱淖的湖面一遍遍奏响。

远处传来高低起伏的驼铃声,那是跨越千年的优秀诗歌的律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颀,还有北宋戍边能臣武将范仲淹、韩琦等,都曾在这里饮马冰河、把酒长歌,留下不朽的诗词佳作。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有王维的“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有李颀的“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有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还有现代诗人梦阳的“你是尔林兔草原的眼睛,你是毛乌素沙漠的精灵”等。红碱淖里荡漾的碧波,传诵着那几千年来抑扬顿挫的诗句。

红碱淖这面人文之镜,映照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走来,带着矫健的身影,穿越大漠,穿越黄土,穿越长城,走向远方,在历史的天空中,将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