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华夏源流夏初史2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上古华夏源流》夏初史(二):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及斟灌、苗民、修鞈等地望

《左传》所载夏初的同姓诸侯斟灌,又作(dou)灌,本人认为即《山海经》之讙(欢)头、驩(欢)头、兜歡、欢兜。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huāntóu)。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

《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当为禹)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鲧娶有莘氏女曰女志,生禹″,"禹姓姒名文命″。

这里涉及到鲧禹子孙世系,鲧妻士敬,当即有莘氏女志,禹与炎融为鲧子,炎融与文命音近,则禹或即炎融,欢头为炎融子也即禹子,启亦为禹子,则欢头与启为兄弟,"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侁邳,周有徐奄″,是说虞夏商周各有叛乱者,夏启自立时观、扈曾反对,扈即雇顾(顧),昆吾之后,启伐有扈,战于甘地,做《甘誓》,殷墟甲骨文有雇地,战国时中山武公都顾,桓公徒灵寿,此顾仍在定州一带,现冀中顾姓仍较多,传为中山君族之后,实为更早昆吾之后未迁移者,昆吾顾苏等本也发源在保定一带。河南亦有扈地,当为扈氏迁移带去。甘呢,顺平有甘城村。观呢,一说启有子名五观(武观)叛父,本人则认为武观亦即欢头灌,觀歡驩灌,也即启之兄弟欢头曾反对启之自立,或为争夏后之位、争禹之继承权,但亦失败,只好被启放逐到大荒中心点望都东南海边捕鱼为生做个渔民,今安国深泽一带吧,海指上古这一带的湖泽,查地图,深泽县共个村庄,其中有11个"头″村名,应是全国最密集的了,其中有南濯头、北濯头村,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洗头而得名,濯头与灌头是不是巧合相似呢。

欢头又有子苗民,这个苗字,本人认为可能为鱼之误,因助父欢头与伯父启争位,也被流放至大荒西北方黑水之北。黑水、赤水在《山海经》中皆各有多处,在本人《西次三经研究》中就有两处黑水:一为出昆仑之丘五台山西流之黑水,今繁峙县峨河,一为"洵水出轩辕之丘南流注黑水″,轩辕丘为今宁武县管涔山一带,黄帝越太行西扩所至最西处,洵水为汾河源头,黑水为汾河上游,两个黑水皆在今晋北一带,贬姓为厘(釐黧黎),黑色,亦黎民鬲民之意,鬲为炊器,常烧为黑色,引伸为干烧火做饭等杂事之仆役,让苗民统领那里的原三危山三青鸟部民,三青鸟是更早被贬守神木县石峁城东边一带三危山之"大黧、少黧、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做供奉守护西王母(少昊昌意之妻)陵庙的奴仆,三青鸟当即三苗,为三位前代凶人恶人穷奇(少昊之后)、浑敦(帝鸿帝挚之子)、梼杌(共工之后),三位危险人物,所以叫三危山,见本人《西次三经研究》,这样苗民就成了三青鸟部的首领,所以才又称为三苗,后来的史书多记为尧舜时流放四凶于四方,本人认为是搞错了,尧舜时的四凶当为三青鸟部加上后来才流放晋北的鲧,流放方向也不是想当然理想化的四方各一个,而是都在晋北陕北间侍守西王母陵庙并防御炎帝系的魑魅鬼方。但很快鲧又被诛死,所以仍是三凶三青鸟。史书多载尧舜禹都曾对三苗用兵,此三苗当为即三凶三青鸟部,被流放西边后也多次违反中央帝庭之令,所以尧舜禹不得不对其用兵,而三苗则为禹孙苗民被流放入主三青鸟部后才有之名,二者多搞混了。让族内凶人恶人去暂做守护祖宗陵庙的隶仆,也是个传统,让其时时在祖宗前忏悔思过以期改正,也并不怕其对祖陵不利,因为凶恶之人一般也是敬祖的,凶恶者武力又强势,还正可保护陵庙,后世历朝也多有例子,如明朝皇帝就常将忤逆的朱姓诸王世子们发配至凤阳明祖陵充洒扫隶仆,其中明末一个唐王朱聿键后来还在农民军攻毁祖陵时乱中逃离至南方郑成功部做了南明几年皇帝。

这里又可延伸总结出上古华夏政权还有一个对内部被流放者多贬姓为厘(黎黧鬲骊隶)的传统,最早的是蚩尤部战败后被贬为凶黎、九黎,防风氏因诸侯大会误期被禹所杀,其所在大人国亦贬姓釐,这回欢头子苗民亦被其叔夏启贬姓厘。

又有鬲氏,黎民即鬲民,皆平民仆隶之意,炊器鬲多烧为黑色,鬲民也即干烧火做饭等杂事之奴仆,本人认为后来助少康中兴之有鬲氏即晋北苗民之后,虽然苗民与启闹过矛盾,但在羿浞代夏时其子孙有鬲氏又助少康中兴,借此恢复了在夏王族内地位及诸侯地位吧。苗民到晋北统领更早贬姓厘黧之三青鸟部,也可说是归在颛顼子孙老童、陆终等石峁城大诸侯王国之下,皆黄帝之后拓守西方者。后来三苗之子有鬲氏南下助少康攻杀据守陶寺城的老年寒浞,也可说是有石峁力量参与。西周时关中有骊戎,或亦三苗有鬲氏之后。另中古后南方的苗族、黎族,亦真可能为蚩尤、三苗之后南迁的。

启子太康、仲康,欢头即二康之叔,那么太康被后羿寒浞驱逐夺政时,去找欢头(斟灌)寄居的就合情理了。

再看《大荒北经》"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杀寒浞/浇/豷)杼

鲧禹均国(灌欢头)役釆修鞈(杀绰人)

鲧炎融(文命即禹)欢头苗民有鬲氏

这里又冒出一个禹子均国,本人认为均形近,国灌音近,则均国也即灌也即欢头,可能本来叫均国,后来与启争位失败被贬称驩头了,也即说欢头有二子苗民、役采,苗民被流放贬迁至晋北了,役采应留在欢头身边,服侍其老父,因供父役使、为父采办所需,所以名为役釆吧,也是个贬称。绰人应即淖氏寒浞,绰同淖浞,也可指浞子浇,看来少康中兴起兵攻杀寒浞父子,具体是少康叔父辈的修鞈在战斗中擒杀了浞或浇,详见下文。

另《左传》还载有斟寻(寻),羿浞之乱时,太康、仲康、相走依斟灌、斟寻,斟灌已说为欢头,斟寻又是指谁呢?查地图今栾城县有浔阳村,本地史志说是本为孙阳,为古复姓,后变为浔阳。本人认为这就提醒一种可能:斟寻即斟孙即斟灌之孙,也即修鞈,其所封居之地亦可称斟寻,也应在冀中这一带,寻、荀、孙,春秋荀林父又称孙林父,战国荀卿又称孙卿。

另再东南一些邢台市新河县有寻寨乡、寻葫路村,相邻南宫县有张寻村、周寻村,说明冀中也有寻地名。冀中还有很多贾、夏地名,贾可同夏。西周时河南山东一带的有寻氏,有些专家学者就认为与夏初斟寻有关,又山东现仍有斟灌村的地名,因此将夏初二斟定在河南山东。本人则认为不一定相关,就算西周寻氏为斟寻之后,也是后来迁到河南山东的,不一定从夏初至西周一直在那里,要考虑人群方国的迁移。

以上叙述虽乱,但基本理清了禹之前几代子孙的关系,下面就具体推测一下夏初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少康中兴的细节吧。

夏启自立都于灵寿文城一带,昆吾之后有扈(雇顾)不服,启征服之。启弟欢头(灌斟灌)及子苗民又不服,启又征服之,流欢头于安国深泽一带捕鱼为生,流苗民于晋北,贬姓厘(釐黧黎鬲)。欢头又生一子役釆,相依为命,自谋发展。

启崩后,长子太康即位,耽于游乐,常不在都,夏政衰,民有怨。晋北繁峙县东部桓山的炎帝之后有穷国君后羿(胤),本就一直想着返回故乡行唐一带,见苗民被贬到繁峙西边黑水(峨河),相距不远,可能通过苗民得知了夏启政权内部不和的情况,感到杀回老家有望,就暗中厉兵秣马做准备。

《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等到启崩、太康即位荒乱,这时夏都附近一诸侯寒荒国君伯明有一谗子寒浞,被其父驱逐,可能也与太康有矛盾,寒浞便向北投奔了有穷后羿,把太康荒乱、常不在夏都的情况告诉了后羿,怂恿后羿打回去,后羿大喜,很快整军出征,越过五台山(昆仑之丘)、过阜平南下突袭了夏都灵寿文城,太康只好寄居叔父斟灌处,后忧死。看史书后羿也并未对夏赶尽灭绝,而是自居华夏盟主帝位,只是贬夏为诸侯国,转封太康弟仲康为夏君,也可说是挟仲康以令诸侯。后羿在其贤臣武罗、伯因、熊髡、尨圉等辅佐下政治也比太康时好多了,所以一时间应该还比较受夏民拥戴,但问题就出在还有一个寒浞,若说后羿类曹操,寒浞就类司马懿,也是极有心机能力之人,在后羿有穷朝庭内部开始施展其野心谋略,纵横捭阖,导致后羿弃用武罗等贤臣,并导致夏都从冀中迁到了晋南陶寺古城,对华夏上古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祸兮福兮,寒浞这一番类似王莽曹操司马懿的在华夏帝庭政权内部的大折腾,也难说是坏人坏事,现在看来也应算是推动了夏初华夏的发展,见下文。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