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东距兴县县城20千米,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51千米。该遗址三面环河邻沟,东、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的城墙,形成一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城内残存面积75万平方米,主体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及二里头时代早期,绝对年代BC~BC。碧村工作始于年,年开展了首次发掘,找到了遗址核心建筑区及城墙之所在,此后,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等课题框架下,~年实施了核心区小玉梁整体式揭露,~年推进了东城门全面发掘集重点区域勘查,开展了碧村所在蔚汾河及周边区域调查。截至年底,按照国家文物局下发执照的要求,六个年度共计完成发掘面积平方米,较全面呈现了各阶段聚落范围、核心区布局和城门结构,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兴衰历程,出土一批颇具特色的陶器和制作精美骨器及玉石器。聚落变迁小玉梁地点是碧村遗址核心之所在,龙山晚期以其为基点,聚落范围呈现由西向东逐步扩展的趋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兴阶段(BC左右)遗址东界在小玉梁附近,此阶段核心区小玉梁建筑为一组南向土构房址,南部坡地可见配套的多门道进出口;第二阶段(BC~BC)小玉梁南向建筑已废弃,重新规划建造了一批与地形走向一致的东西向石构建筑群,并将碧村聚落向东推至距离核心区小玉梁0.9千米的城墙圪垛地点,在其东部边缘修筑外城墙及外城门,形成内外双重城防设施,由此进入其鼎盛阶段;第三阶段(BC~BC)瓮城南口被封堵,城门内部多处成为人们生活空间,发现多组以炊器、盛储陶器为基本组合的生活场景,东城门功能因此丧失,碧村遗址也由盛转衰。鼎盛时期的碧村该遗址目前所见遗存,以其鼎盛阶段建造和保存下来的一批石构建筑为主,集中位于核心区小玉梁和内外城门附近。鼎盛阶段的小玉梁应为其宫殿区,以一组西向五开间、外带廊道的石砌建筑为中心,西北角配备有上下台阶其他功能的大房址,外围砌筑护墙,护墙内面积平方米;整个台地建筑方向统一,轴线明确,等级鲜明,为了解石城核心区聚落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时期城门分为内外两重。内城门位于小玉梁以东米,由北部内城墙及南部墩台构成,中间留有一豁口,以供进出。外城门亦即外城墙上所设东城门,规模较大,位于外城墙中北部,整个门址南北跨度74米,东西进深48米,由三个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围合而成,墩台附近设置多个门塾和障墙,形成内外双重瓮城。通关进城时,需经半圆形墩台外侧夹道,进入第一道瓮城,迂回前行,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抵达城内。碧村外城东门址是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为复原这一时期城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多学科探索目前,针对碧村遗址已实施了遗址年代、古环境、生业、手工技术等方面17个专题的科技探索。研究表明,因其便利交通等原因,多年前古先民在此聚集,形成了粟为主黍为次、大量养殖猪羊牛的农业经济,为其扩土建城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座城址主人有着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协调能力,其统治者不仅积极调动相关人员有规划地从山下采石,运往山上砌筑城池;在修建城门、宫殿等大型建筑时,多方勘查,有组织地从他处运输大量粘性较强的褐土,夯筑墩台和土坯墙体。价值与意义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一座史前石城,属于蔚汾河流域及周边区域BC前后的区域中心,与同期盛极一时的石峁古国遥相呼应。该城址层层设卡、处处把关、谨慎布防的结构,彰显了浓厚防御色彩,展现了矗立于黄河东岸碧村遗址的特殊屏障作用,这为解读该区域文明提供了关键材料。遗址占据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过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万国时代北方与中原的之间文化交融,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轨迹重要窗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