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丽记忆中的府谷影剧院

府谷影剧院

张志丽

府谷县影剧院坐落在县城区十字街口西南,年动工,仿制图纸、技术工序由县建筑工程队承担,基础及笨重小工由单位职工轮流充当义务工,连同设备投资8万元建设,年开始使用。

影剧院全长53米,宽25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是当时县内第一大建筑。整个影剧院由门厅、月池、舞台三个部分组成。门厅面积平方米,设有值班室和楼道,二楼放映室前设有楼座个,三楼为试映室、会议室和宿舍。乐池总高17米,至天花板14米,跨度25米,长30米,前后高差近2米,可容纳40人的乐队,视线与音响效果良好。舞台台口宽14米,高6米,进深13米,面积为平方米。两旁设有耳光室、配电盘。表演区全部为木质地板,下部采用柱式支撑。影剧院屋顶为钢木人字架结构,施工中成功地使用了土法吊装等节减费用开支的办法,从中汲取了不少的教训。

倪德毕业于西北林业大学,他和妻子白世兰于年7月分配到府谷县工作,曾在《难忘的岁月》一文中回忆到:

我在府谷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都很平凡,但很尽力。其中有一件是参与了府谷县影剧院的设计与施工。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光学、电学、材料学等多方面知识,一般正规的设计院需要十几个人,然而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只给我配了一名扫描员。施工都开始了,设计还没影呢。为了让设计跟着工程进度走,我经常熬通宵,眼睛熬红了,体重减轻了,其难度与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整整干了60天,初步完成了设计任务,影剧院可容纳人,有楼座、有放映室、有乐池,可开县级大会,能办文艺演出、能放电影,在当时全榆林地区也算功能齐全的影剧院之一。为此,县上给我奖励了两级工资。影剧院的规划设计是我工作中很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

影剧院第一任经理王肇万回忆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剧、电影全被禁止演出和放映,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三战影片《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可以放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度匮泛。70年代后期,解禁了过去所有的优秀影片,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观众一时大饱眼福,上座率创下禁院以来的最高。记得当时电影放映还在大礼堂,只有个座位,《洪湖赤卫队》《三笑》、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等优秀影片每天放映七八场,观众那叫个场场爆满,放映之后的很长时间,街上人们不经意会哼着:“洪湖水呀浪打浪……”

年电影院搬迁到新建的影剧院,每部新片另外安排下午连映两场都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后来我们加了中午场。影剧院中间的座位称“好票”,好票一票难求啊!影剧院的工作人员在对外公开售票前,每人给家人、亲属、朋友留数十张“好票”,这无形中抬高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电影爆红时放电影的人自然很是风光,可我们也有头痛的事,当然是每天的查场子了。那个年代人们不是很富裕,一两毛的电影票有的人也不想买,也有的人也买不起,这就使得逃票混乱场的人很多。我们查得松了场子就会混乱,也影响影剧院的收入。查得严了难免和观众发生争执,甚至会发生肢体冲突。后来我们和派出所协商,让他们协助我们查场子,一般混场的训诫退场,情节恶劣的请上台亮相示众,这样混场的大人减少了,场内的秩序也大大好转。

影剧院为了创收和满足观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依随府保两县一桥之隔,两院之间经常互通影片,单位指定专人骑上摩托车来回跑片。有一次保德有《甲午风云》,他们晚上放映,我们借来白天放映,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共安排了六场。放映的头一天就在大喇叭上通知市民,大喇叭一响,买票的人就蜂拥而至,看电影的观众多人次。还有一次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保德晚上10点多才能放完,我们就借来在大礼堂和影剧院安排了两场,当时正好是正月十几,府谷街上买上票的人就在家里等着观看,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事。

影剧院最后一任经理张振斌说:

当时影剧院的建设是在县委书记雷步州的倡导下,全县干部职工作为义务工修建而成的,占地面积平方米,主楼共设三层,放映室设在二楼,三楼为会议室。单位隶属县财政局主管,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主要功能是电影放映、戏剧演出、会议服务,每年各项活动多场。影剧院除三大功能外,县上的其它重大活动也在剧院举行,因为影剧院是全县唯一的文化娱乐场所,一年一度的三干会、欢送新兵入伍晚会、节日庆典晚会、亚运会开幕式庆祝活动等全部在影剧院举行。

八十年代的影剧院是单独核算单位,剧院是付费使用的,县内外的每场活动都要收取费用,县内使用收取所售票总金额的5%,县外使用收取10%,这样既保障了影剧院的正常运营,也为府谷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那时每天到了下班时间,十字街影剧院人山人海,买票看电影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上映的电影《少林寺》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连续放映了十一场,场面至今难以忘记。好多部电影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深感荣耀。

电影是老百姓唯一的文化享受,放映员会尽量满足广大群众朋友的需求,人们为了看一场电影兴奋得彻夜难眠。开始的电影放映工作,设备更新为松花江35mm大座机。年6月,将炭精弧光灯放映改为氙灯放映。年改用金属银幕,上映的第一部立体电影《欢欢笑笑》。放映是对广大市民开放的,每天在售票口挂牌通知放映电影名称和购票时间,成人票价每张为0.20元至0.50元,儿童票价每张为0.05元。观众常常很难买到电影票,有小孩因为买不到票或买不起票不惜早早越门等待。

影剧院当时算得上是榆林县级剧院中容量大的,如此大的场子,看电影的仍然座无虚席,它的使用首先乐坏了孩子们,宽敞的地方任其在楼上楼下欢天喜地乱跑,戏台下面是空着的场地通着音乐池,正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座椅是一人一座的翻转座椅,自在舒适。银幕也是满大满大,这样子看电影真是一种享受。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经常增加场次,提高放映质量。当时经典的电影数不胜数,如有《牧马人》《五朵金花》《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少林寺》《英雄儿女》《苦菜花》《南征北战》《冰山上的来客》等好看的电影,这些影片的放映让市民乘兴而来,兴奋而归。开始,电视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数随电视节目的丰富逐年少了起来,直到成了偶尔的事。

由于府谷县再没有更大的公共场所,每年县上组织召开的三干会和其它的重要的会议都要在影剧院举行。能在城里偌大的影剧院开会,也是干部们的一种荣耀。三干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气氛非常好,讨论畅所欲言,发言争先恐后,发扬了民主集中制。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参加会议的同志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觉悟。会议根据县上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研究,解决了不少问题,推动了全县各方面的发展。参加会议的同志回到单位,召开社员大会,传达贯彻三干会精神,制订明年生产生活方案,落实今冬明春生产计划,制订年终分配方案。

原物价局局长曹金牛回忆说:

记得我担任木瓜乡副书记期间,每年年初县上要在影剧院召开三干会,会议是团结合作、鼓舞士气的大会,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调动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年正月初八,中共府谷县委、县政府通知全县三级干部在宾馆报到,召开全县三干会议,大会会址设在影剧院。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乡镇全体干部、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农村改革中的先进代表,县级四套班子领导、县级各部门副科以上人员参加会议,邀请县上离退休老干部列席会议。出席大会共多人。

大会由府谷县人民政府县长樊立孚主持,中共府谷县县委书记周耀文作了工作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飞鸟型”经济发展路子,突出提高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产业地位和比重,农、林、牧、渔、副、工商、运建等十个轮子一起转,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会议重点要求:一是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羊、果、枣、豆、薯、油六大支柱产业开发。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抓好果树、蔬菜、豆类、油料四大主导产业,建成商品生产基地11万亩,创产值万元,使农村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化。三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农电、“三田”(水地、坝地、梯田)林草建设,采取林草结合,草灌为主,分片包块,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措施,治理荒沙、荒坡,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变。四是发展畜牧业、林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五是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通过这些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牧业发展步伐加快,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报告从实际出发,抓住了府谷大农业发展的重点,符合我县的县情,会后各乡镇根据会议精神抓落实、促调整,力争改变我县农村农业落后的面貌。

大会结束时县长樊立孚做了总结讲话,加强了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求全体与会人员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下一年再创新业绩。

年9月13日,府谷县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居民万人集会,在影剧院门前热闹举行神木、府谷“亚运之光”火炬接力交接仪式,活动主持人是县委副书记王锋,陕西省体育局领导、地委副书记、府谷县县委书记郭加水讲了话,神、府两地副县长接交火炬,火炬手们穿着制服手执火炬威风凛凛,在街道上均匀的迈着步伐奔跑着,市民们激动的大喊加油。同时宣布“火炬”在我区传接结束、熄灭。当火炬手和车队慢慢远离而去时,大家久久不能忘怀。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发达,也不知道火炬手是谁,更不知道下一站会到哪里去,然而亚运会和熊猫盼盼却永远得留在了心间!

影剧院也是戏剧文艺演出的场所。府谷县晋剧团成立于年,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专业戏剧表演团,主要承载着府谷文化宣传、乡镇文化演出任务。为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每年县剧团要在影剧院唱戏好多场,不仅带给广大群众艺术享受,同时也宣传了历史,使人民群众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发。那时晋剧表演主要是县剧团和周边县的剧团演出的,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丰富多彩的声腔和广阔的体材,情节动人,语言通俗的剧目和独特的武打技巧,演员又多身怀绝技,加之演员们善于吸收其它戏曲艺术的表演特长,它的市民性表现在剧场演出的氛围上,欣赏是听唱,不必先弄清戏文和剧情,表演程式化,观众之多,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原县文工团编导、演员陈日升回忆说:

年夏,影剧院是在县城人民体育场的基础上破土动工的,县上为了节省投资,整个施工建设过程除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师傅外,其余小工全部动员县城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完成。那时的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海战术,场景人潮涌动,热火朝天。原体育场的广场旧舞台未拆除,作为影剧院舞台的附属设施予以保留,也是县剧团平时排练、演出化妆、服装道具间。剧院由舞台、乐池、观众席、二楼观众席及放映间构成,舞台南端左右设上下场两个门,与原体育场旧舞台作为附属设施有机连接,池内一至二楼设观众席共计座,规模宏大可观。

影剧院坐南向北,位于县城老城区十字街西南侧,斜对面是文化馆,后院一墙之隔的是晋剧团新址,影剧院集戏剧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会议集会三项功能为一体,是当时最具人气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气息浓郁,经常人山人海、歌舞飞扬,实属当年文娱观赏的不二之选。记得年元旦,县文工团(后改名为晋剧团)在新落成的影剧院进行首场演出,由于剧院刚投入使用,灯光、音响设备比较简陋,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取暖采用的还是烧煤的大火炉。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演出的剧目是刚刚解禁的古装戏《十五贯》,因为古装戏曾在十年动乱中被打入“冷宫”,十余年后终于重现在观众面前,所以那天的演出盛况空前,门票一票难求,楼上楼下座无虚席,为了满足观众需求,临时增了部分站票,导致过道也挤满了观众,还有部分无票的戏迷,只能簇拥在剧院门外过把戏瘾。刚好正值隆冬季节,剧场内部虽然温度较低,但观众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我作为亲历者对演出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文艺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传统古装戏不断解禁,新编历史戏相继涌现,演出剧目日益丰富,戏剧舞台空前精彩,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县晋剧团在剧院先后上演了《十五贯》《逼上梁山》选场、《打金枝》《明公断》《三滴血》《游龟山》《蝴蝶杯》《法门寺》《白兔记》《回龙阁》《回荆州》《三岔口》《挡马》《武松打店》《六郎斩子》《双锁山》《走山》《王允赐环》《柜中缘》《卷蓆筒》《屠夫壮元》《花打朝》《珍珠衫》《拾玉镯》《破铁券》《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三关点帅》《薛刚反朝》《文龙归宋》《五女拜寿》《大刀王怀女》《下河东》《打神告庙》《喜荣归》《小宴》《许状元拜塔》《刘秀传》《王莽篡位》等剧目。舞台上一出出优秀剧目轮番上演,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崭露头角、茁壮成长,他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吸引一波又一波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影剧院演出设施的逐步完善,成了当时县城最具人气的文化中心,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演出平台作用,吸引了晋、陕、蒙周边许多艺术表演团体来府交流演出,先后接待了山西省保德县晋剧团、兴县晋剧团、右玉县道情剧团、太原市豫剧团、山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靖边县秦腔团、佳县晋剧团、神木县晋剧团、榆林地区文工团;内蒙古准格尔旗晋剧团、伊克昭盟晋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他们所演出的一个个优秀剧目和一场场精彩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大饱眼福、拍手称快,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兴县晋剧团演出的《玉婵泪》、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太原市豫剧团演出的《抬花轿》、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歌舞《黄河儿女情》;陕西省靖边县秦腔团演出的《春草闯堂》、佳县晋剧团演出的《长板坡》、榆林地区文工团演出的《皇亲国戚》、神木县晋剧团演出的《沙家滨》选场;内蒙古准格尔晋剧团演出的《杨八姐游春》、伊克昭盟晋剧团演出的《明公断》等精彩剧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隔河相望、秦晋之好的府谷、保德两县晋剧团,在影剧院联袂演出了传统戏《打金枝》,主要角色成双配对,均由两团名角领衔主演,演员阵容强大,演出场面壮观,多年以来那场晋陕两个跨省文艺团体的同台献艺、合作交流的活动在业内传为佳话。省内外专业艺术团一系列的巡演,为促进区域文化艺术交流,繁荣演出市场,丰富我县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年府谷县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万人瞩目的晋剧皇后王爱爱以及山西省晋剧院的艺术家在影剧院举行了答谢演出;年山西省晋剧院著名小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田桂兰在影剧院表演了她靳获戏剧梅花奖的拿手好戏《喜荣归》,一时间在小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个时期的影剧院除了开展日常的演出活动外,还承担县里重要接待演出任务,记得年为了欢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回家乡探亲,县上相关部门组织了专场接待演出活动,由县晋剧团演出了晋剧《算粮.登殿》;年开国少将、时任军委工程兵顾问王兆相回家乡神木探亲,专程前来府谷看望曾经的部下黄进山、路光明,县接待办照例举办专场接待演出活动,由县剧团演出了《三滴血》,两位首长分别观看了由家乡剧团名角赵才茂、龚文秀、郭青山等表演的梆子戏,每到尽兴之处,他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些是影剧院历史上接待规格最高的两次演出,演出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影剧院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和农历七月的交流会期间,开展通宵电影放映,和白天不清场放映业务,为乡下进城赶会的老乡提供了防寒避暑和临时过夜的场所,多年之后这也成为有过亲身经历的人们最温暖的记忆。影剧院还有一个功能是电影放映。八十年代初电影放映事业发展迅猛,如日中天。以《小花》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优秀影片、以《三笑》为代表的港台影片、以《追捕》为代表的译制片纷纷上映,吸引了无数观众排队观赏,电影银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美景象。那个年代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县城既没有公园也没有其他任何休闲娱乐场所,影剧院成为人们在业余时间唯一的消遣活动场所,看电影也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时尚,影剧院进入了最为夺目的辉煌时期。影剧院的第三个功能就是重大集会,那个年代县上每年都要在这里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平时县上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会议也在这里举行。除此,每逢重大节日,影剧院彩旗飘扬、鼓乐齐鸣,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各种重大的集会庆典活动都会在这里隆重举办,影剧院成为那个年代无可替代的文化殿堂。记得年元霄节,府谷县“三干”会在影剧院隆重召开,当晚为参会者上演了由我编导、省城获得十几项大奖的现代小戏《夕阳情》、《秋月曲》,我扮演的张铁匠在半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谢幕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我依依不舍地看着观众缓缓退场,因为那是我告别舞台生涯的最后一次演出,至今刻骨铭心。追忆我的从艺经历,总与这个剧院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因为这个舞台是我成就梦想的地方。时任影剧院经理张振斌兴致道来: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影剧院是我县唯一的文化娱乐场所,正是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戏正式开放,港台影片解禁,文艺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古装戏在影剧院陆续上演。县剧团的《游龟山》《卷席筒》《十五贯》《蝴蝶杯》《法门寺》等节目一演就是一月有余。山西石楼剧团演的《金镯玉环记》一演就是十多场,佳县剧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连续上演了半个月。电影放映中港台武打片有:《少林寺》《霍元甲》《陈真传》等。古装戏剧片有:平剧《花为媒》、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白毛女》。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晋剧《打金枝》《三关点帅》,豫剧《花木兰》《花枪缘》,秦腔《三滴水》。农村生活片《人生》《渴望》等等。

那时的影剧院可以说是人们精神文化的依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时代风貌,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热情、践行的姿态。

八十年代初受电视和录像放映的普及,影剧院的观众越来越少,过去那些热闹的场面只能是回味无穷。九十年代末电影发展进入没有片源,城市影院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影剧院也处于了停业状态,人们的记忆是犹新的。年府谷县影剧院拆除,从此人们记忆中的电影、戏曲、会场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