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38、北方祝融重黎氏的兴起。传说帝颛顼王朝共历20余世,前后存续了年。此说较之于将颛顼仅视为一人一帝,而且传世只有一代的说法更为可靠。如今在河南东北部的濮阳和山东西部的聊城均有颛顼氏的遗迹,这大概是颛顼部落活动的中心。在帝颛顼中早期,基本上取代了少昊氏在山东的统治,从此整个华北尽归黄帝氏颛顼一族所有,东方的少昊,后来竟然成为西方的帝和神,这极有可能与颛顼氏将少昊家族迁移至西方监管起来有关。最初,颛顼氏为了稳定人心,巩固其统治,还不得不任用一些故炎帝集团和少昊集团中的一些精英分子,担任一些重要的职位,这些职位包括负责治水的河伯、修订历法和举持宗教事务的祝融,以及负责土木工程的共工或者是负责开垦土地的后土。但是在颛顼氏后期,所有这些职位均已可能过渡到由颛顼族或者黄帝族自己人来担任。《山海经》既记载了炎帝集团本身就有祝融和共工,这是南方炎帝族的官制,而帝颛顼后来也有了自己的祝融和共工。这是北方统治者南下以后常见的做法,后来无论是契丹人、女真人还有蒙古人,都曾经这样做过。据《山海经》记载,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氏、黎氏,或者是“重黎氏”。这个重黎氏,后来就世代承袭祝融一职,故而称之为“北方祝融”。39、吴回氏祝融在太湖自立为国。在逐步解决了东方的少昊氏贵族集团之后,雄心勃勃的颛顼氏便开始着手渡过淮河,消灭在淮南和长江一线的炎帝族残余,即南方的共工氏部落。帝颛顼一族出自于黄帝的儿子昌意,而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后代,是为高辛氏。高辛氏原在山东曹县一带为辛侯,名俊,曾担任帝颛顼晚期南下攻击共工氏的前锋。因为战功显赫,高辛氏竟逐步掌握了颛顼部落的兵权,在最后一任颛顼帝死后,高辛氏夺取了帝位,是为帝喾。帝喾之时,命颛顼氏裔孙重黎氏祝融率部南下,追剿南方的共工氏,于是共工氏退居长江以南,固守长江天险。据说重黎氏因为作战不力,被帝喾于庚寅日殊杀。但也有可能因为重黎颇有战功,帝喾因害怕重黎以战功和兵权夺取本来属于颛顼氏的帝位,于是借故杀之。重黎被杀,在北方集团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毕竟重黎氏世袭祝融一职,至少已有一、二百年,根基十分牢固。于是帝喾为平息非议,又任命重黎之弟吴回继续担任祝融一职,仍令其率兵南下,追杀共工。40、巫权的象征,精美的“凤”字形良渚玉钺。祝融氏重黎之弟吴回很有可能是黄帝集团南下打过长江去的第一人,而此时距离黄帝与蚩尤之战已经过去了大约余年。显然,吴回的战功超过了他的哥哥重黎,就连帝喾本人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残酷的战争亦使吴回遭到重创,《山海经》记载吴回在战争中死里逃生,失去了右臂。历史常常会重演同样的悲喜剧,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在北方女真族金人的追击下一路奔逃来到浙江的临安,而共工氏余部也有可能选择了同样的路线。于是吴回跟踪追击也来到了这江南的粮仓,世外的桃园。也许吴回想到了之前哥哥被杀,而他本人率部北归之后将有可能发生的不测,于是他决定从此安家于太湖之滨而不再北返。《路史》记载帝喾封吴回于太湖之地,但是吴回却从此一去不回。也许是因为吴回的选择亦让他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今江苏之地古称为“吴”,盖始于帝颛顼之裔孙吴回也,吴回遂成为天下吴姓的始祖。41、良渚玉人和玉雕。在大约距今年前,历史进入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华北有帝喾,江南有帝喾的诸侯吴回氏祝融集团。占据着整个华北平原的帝喾家族,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在经济上似乎停滞不前。天下兵戈初息,但是黄河夹杂着泥沙,总是在华北平原上荡来荡去,所以治河便成为北方王朝最为头疼的问题。吴回氏虽然偏居太湖,但那里却是风平浪静和一派欣欣向荣。吴回氏拥有一大批来自东方少昊氏和南方共工氏的精英,少昊氏的后代精通历法和宗教事务,而最初颛顼氏取代少昊时也已得到其中的真传。共工氏留下的工匠们不但精于手工业制造,同时也是开展贸易的行家。于是短短数百年时间,太湖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这为后来中原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和礼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为数不多也不算少的良渚玉人雕刻中,我们发现良渚人是用头巾裹着头,而头上都装饰着飞鸟,这与现在的彝族人很相似,但是飞鸟早已演变为如今著名的彝族“英雄结”,这是所有彝族男人头上绝对不许触摸的部位。42、良渚玉带钩和玉璧、玉锥形器项饰。除了中国最早的玉琮、中国最早的三角形石犁、还有中国最早的玉璧和玉带钩也都出土于良渚。在此之前,各地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小型的玉璧一类的玉器,在凌家滩遗址,甚至也出土了一枚大型玉璧,但是玉璧作为礼器的大量流行,其实始于良渚中期晚期。瑶山和反山虽然相距只有七公里,但是在瑶山的墓地中还没有出现玉璧,而在年代稍晚的良渚反山,玉璧竟然铺天盖地而来,这证明了良渚的社会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但是文明的演进却是日新月异。这得益于太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江沟通着中国内陆的五湖,而大海亦便利于开展远程的贸易。玉带钩相当于现在的皮带扣,考古学者们认为它的出现证明了良渚的贵族首领在五千年前竟然穿着丝绸缝制的袍服。不知何时,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这样的观点:穿着衣冠楚楚佩着玉璜挂着宝剑的,才是中原的文明之人或者是华夏之人,而穿着兽皮以及草裙的都是四方的蛮夷。可是良渚人却让文明发生了错位,偏居海滨的良渚人不但最先穿上长袍而佩带着美玉,而统治华北的帝喾却原本是西方的戎和狄。我们可以想象在年前,延续了年的良渚古国最终走向消亡,但是良渚人的丝袍和礼制却从此传遍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43、良渚贵族的奢侈品和农用的石器。石器文明与玉器文明交相辉映,而前者正是后者的基础。我们不知道究竟要多少位农夫才可以养活一名良渚的贵族,还有量数庞大的工匠群体。但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并非良渚唯一的经济支柱。靠着江河湖海,良渚的渔业和盐业也很发达,而且在良渚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码头。宗教和原始的商业也在这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重黎和吴回家族世袭祝融的神职,而古籍明确记载是祝融家族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集市。良渚所在的余杭正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而杭州的“杭”即指古代的方舟。在这里出土的嵌玉漆杯,比起战国时代的漆制品毫不逊色,但时间却要早上两千多年,而良渚贵族使用的玉柄象牙梳,甚至比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梳还要精美。44、精美的良渚刻花陶器,正是长江流域制陶技术的传承。在洞庭湖地区,我们早就见过南方白陶刻绘艺术的精致和成熟,而黄河文明,却是以彩绘陶器为其最大的特色。在良渚,我们见到了最早作为礼器的陶制品,这不是一般的不同,也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文明的飞跃。假若将这些陶器置换成为青铜,人们一不小心可能会误以为良渚已提前进入了商和周的青铜时代。那么,就让我们来提出一个猜想: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起始于精细的线形刻契,即所谓的线形文字。那么,究竟是西方和北方的陶器彩绘艺术最早产生了汉字呢,还是南方或者东方的玉器刻绘或者陶器刻绘艺术催生了汉字?
在距今以后,当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移向河南时,曾经强大和繁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突然间变成了荒芜和野蛮的代名词。我们不知道黄帝的子孙们为何最终要抛弃江南的良渚而选择定居于黄河中部以及黄土高原,但是我们应知道一千多年的岁月足以使同一个家族或者同一个部落的人群之间慢慢会产生疏远、裂变甚至是相互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商灭夏、周灭商都是同一个祖先但是不同宗派的人群之间的相互绞杀和和权利的更替。然而荒芜潦落的江南并没有被所有的人们遗忘:传说夏少康派庶子南下会稽去守卫其祖先大禹的陵墓,是为越人之祖。而南宋王朝曾派人重修大禹陵,结果在会稽山挖出了成筐成堆的古玉,只是这些绝世的珍宝,人们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亲睹——夏后氏的美玉,究竟是怎样的风采?中国各个王朝都曾大量仿制良渚的玉器,但最早的仿制则始于南宋,这个流亡江南的皇族无心北上,却在江南地方大兴土木,于是从南宋时起良渚玉器便纷纷出土。只不过由于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使得此时的江南再也无险可守。
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晚期,周人的一支太伯和仲雍兄弟二人由陕西迁居于太湖,他们因地而就俗,去中原衣冠,披发纹身,与太湖的“蛮族”和平相处,并自号为“句吴”。传说太伯兄弟二人是为了避让王位而作的自我流放,但是他们选择了太湖,却极有可能是中原人在多年后的寻根之举。在良渚灭亡之后,距今年前,中国玉琮突然大量地出现在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的陕西和甘肃地区,这就是迷一样的齐家文化玉琮。而这一带,却正好是周人及其祖先的居住之地。太伯虽然是春秋和战国时代吴人的祖先,但是更早的吴人,却是颛顼氏的后代吴回。45、重氏家族与良渚的渊源。在整个五帝时期,山东重氏家族的身份格外引人注目。在良渚玉器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对句芒神的崇拜,句芒名“重”,出身于少昊氏,世代神职。我们可以发现重与种地的种,以及种子的种原来本是同一个字,而句芒则是春神、东方之神和农神。东夷重氏家族是山东半岛最古老的家族,他们是山东的土著,或者是最早从陕西地区沿着黄河向东迁徙而来的移民。距今年前左右,炎帝氏北上,并先后占据豫东淮阳以及山东曲阜,少昊以及重氏从此依附于炎帝,特别是重氏,依旧担任神职。炎黄大战以后,蚩尤被杀,少昊与重氏又为黄帝所用,且与炎帝并称为诸侯。及至少昊氏末,帝颛顼入主山东,取代了少昊氏,但重氏依旧留下来担任“司天”之职。我们不知道在之前一连串的变迁之中重氏的血缘有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是太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或者是炎帝的后代、帝颛顼的后代?一切皆有可能。然而在中国的东方,却一直信奉太昊的祭司,重氏句芒为神。帝舜有虞氏的家族,极有可能产生于良渚,因为帝舜传说中的祖先,分别为高阳(颛顼)、穷蝉、敬康、句望(句芒)、蟜牛、瞽叟。句芒名重,他是少昊氏的“重”还是颛顼氏的“重”?几千年来无人可以作出解释。如果重氏句芒与帝颛顼之孙,老童的儿子重或者重黎是同一人,则帝舜一族也是重黎的后代,并且帝舜的真名也叫做“重华”。
良渚人的始祖吴回是重黎之弟,在帝喾时继任祝融一职,他同样属于重氏祝融家族。苏州在太湖平原的核心,古称“姑苏”,或者“姑胥”,显然这是舜的父名或者族名“瞽叟”在传说中的演变。传说舜的家乡在浙江的余姚或者是上虞,但后来又去了山东和山西,这说明舜在家族继承的过程中受到排挤,接替他父亲职位的是舜的弟弟,名叫“象”。帝舜姓姚氏,而他的父亲姓妫氏,亦即“为”氏。这说明帝舜曾被其父封于姚邱,在钱塘江以南的丘陵地带,而舜的弟弟象却留在了姑苏。古文“为”字,是“有”字和“象”二字的合写,那么妫氏,即有象氏,而有象氏,即有豫氏,亦即有虞氏。重氏家族在太湖的统治,历时千年,这其中可能发生过多次家族内部的争斗以及政权的更迭,特别是在重黎和吴回这两个同根而生的新、老祝融家族之间的更迭,或许哥哥重黎的后代,一度从弟弟吴回的后代那里夺取了政权。而在北方,帝喾死后,长子帝挚亦被排挤出局,很可能他也被放逐到了西方故少昊氏之地,所以帝挚亦被称之为少昊。帝挚的弟弟放勋,则继承了帝喾之位,是为帝尧。传说帝喾有四个妃子,她们生下了帝挚、帝尧、周民族的祖先弃(后稷)和商民族的祖先契。在极盛时期,良渚古国的势力已远达苏北,而逼近于山东,于是在苏、鲁交界的地方,北方帝颛顼的后代崇伯鲧与南方帝颛顼的后代祝融氏相遇,不单单是因为治水,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帝尧竟借祝融之手处死了崇伯鲧。而在良渚内部,为了逃避象的追害,有虞氏的一支帝舜的祖先选择了向北方逃亡,最后舜竟被帝尧招赘为其两个宝贝女儿共同的女婿。46、晚期的良渚,其政治中心转移至太湖北部的常州。这个时代的良渚玉琮,尺寸越做越大,节数越来越多,最多达时竟然达到二十余节。但大玉琮上的刻绘亦简化为神的眼睛层层相重,眼睛的神性越来越大。图①为江苏武进寺墩三号墓玉器出土地情况,玉琮环绕着墓主人,数量多达四十余只;图②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大玉琮,高49.2㎝,出土地点不明;图③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大玉琮,15节,高41㎝,这是目前超过40㎝的大玉琮中,唯一有明确出土记录的一只;图④是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只大玉琮,高49.5㎝,出土地点不明。
传说帝舜名重华是“重瞳”之人,而创造中国字的苍颉亦“四目相重”,南唐后主李煜和秦末在苏州起兵的项羽也都是“重瞳子”,这四人都是东方的帝王或者神,因此很难说他们与东方的玉琮文化以及神的传说无关。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而舜的传说亦遍及浙江以及山东,所以有虞氏帝舜一族兴起于东方应是确凿无疑的。数千年来,人们并不怀疑东夷与太昊以及少昊的关系,但东夷的族源和族系似乎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太昊在先,炎帝在后,少昊继炎帝之后都于空桑,不久帝颛顼又取代了少昊,而帝喾凭战功又接替了帝颛顼,成为东方的新主人。我们循着古玉的线索,可以发现除了伏羲或者神农之外,包括黄帝至大禹之间一千多年以来的上古中国史,基本上就是东夷史,也就是说中国史前文明的摇篮在东方。这段东夷史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正统的东夷史,一部分是位于浙江省至江苏一带的东南夷史。东南夷,实为东夷重氏祝融一族在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分支,它们虽然偏居江南,但是却是山东的神族重氏家族的正统,从这里衍生出强大的有虞氏,以及后来吴回的后代,包括南方楚人的祖先在内的“祝融八姓”。47、蛋壳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兴起。这些黑陶比良渚的陶器更加接近于青铜礼器的造型。在极盛时期,良渚人的势力已越过长江以及淮河扩张到江苏全境而远达山东省南部。大约在距今年前,良渚文明之光已经接近于熄灭,而山东半岛进入了以黑陶文化为特征的龙山文化时代。山东龙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文明的门槛,虽然起步于山东,但是最初的动力,则发源于苏、浙地区的良渚文明,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有虞氏的北上有关。自帝颛顼至帝尧,黄河下游黄淮地区的济、汶、泗、淮“四渎”之水经常性的泛滥,这使得北方王朝饱受洪水之累。传说帝尧在位之时,洪水肆虐长达60余年之久,尧王朝因此已虚弱不堪。就是在这个时候,太湖良渚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给帝尧送来了一份厚礼,这就是久违了的一支南方部落首领有虞氏重华前来投奔。
传说帝舜生于浙江省余姚市的姚墟,又有说帝舜生于山东之诸城之诸冯,熟是熟非,千百年来,未有定论。盖有虞氏帝舜乃是一族,而非一人,帝舜的遗迹在江南、华北和山西均有出现,这证明了帝舜一族自南向北又向西迁徙的过程,这个过程长达数百年之久,故历史上最少曾有过十几位甚至是几十位的“帝舜”。传说中帝舜从少年到青年时代屡次遭到其弟象的谋害,这说明了帝舜一族自南向北迁的原因,乃是一再受到家族内部的排挤。在帝舜的事迹中,有生于诸冯,迁于负夏,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耕于历山等种种传闻,而舜的后代名“虞阏”者在曾在周时为周的陶正,负责周王室的制陶工作,可见有虞氏有着祖传的高超的制陶技术。那么这些黑陶很有可能与有虞氏的北迁有关,有虞氏在北朝的地位最初可能并不高,传说帝舜最初曾做过帝尧时代的陶正,或者是管理山林的虞官。龙山文化黑陶多为贵族专用陶器,且用作礼器,故有虞氏可能是在北方以为王家制陶而起家,他们慢慢地进入了帝尧集团的权力核心。48、江苏新沂的花厅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良渚玉器,这是良渚文化向北扩张最远的地方,此地出现了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叉共存的现象,考古学者们称之为罕见的“文化两合”。新沂市的北面与山东省郯城县为邻,东为江苏东海县,西为江苏邳州市。这个地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传说中大禹的父亲或者是祖先死于这附近的东海羽山,羽山在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沭县的交界处,是东海县的第一高峰。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在这里被帝尧下令祝融杀死,而罪名是治水不力。那么,只到这时在良渚的祝融集团仍旧听命于帝尧的号令?很有可能崇伯鲧是逃亡至此而进入了良渚的势力范围,或者崇伯一族本来就一直与南方的祝融氏为邻。崇族本来出身于帝颛顼,论血缘他们与良渚的重黎氏或者吴回氏更近。不过时间已过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良渚的祝融氏大概不可能与崇伯鲧认亲。传说崇伯鲧最终死于祝融氏的“吴刀”,所以他无疑死于吴人之手。
于是强大的太湖祝融集团最终为自已制造了两个死敌和掘墓之人:第一是被迫出走北方的有虞氏,第二便是崇伯鲧的后代夏后氏,这二人均出自于帝颛顼,他们与太湖祝融氏最少也是远亲。有虞氏后来与夏后氏结为同盟,他们先是为帝尧治水、从而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权力,然后又南下攻击长江中下游一线以及太湖地区的“三苗人”。如《山海经》所记载,三苗人并不是南方炎帝族人,他们其实是早已定居于南方的黄帝子孙。传说帝舜和帝禹最后均死于南方,一个死在苍梧之野,一个死在会稽山,传说二人都是在“南巡”的途中染病而亡,但真实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死于同三苗人作战。而“三苗”的强大,亦可想而知。三苗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南方之强大者,莫过于在良渚的祝融家族,因此,三苗人极有可能与晚期的良渚集团有关,只不过他们最后受到北方王朝的讨伐,就不能也不会被冠之以南方之神祝融的名义,而只能像当初的蚩尤一样,被称之为蛮夷。49、良渚的灭亡是一个极度发达的南方文明的陨落,她像巨星撞击地球一样将文明的碎片抛落在年以前的中国大地。图上这些玉器都是所谓的“石峡文化”玉器,它们主要是一些出土于江西和广东省的良渚玉器。这些良渚玉器以首见于广东韶关的马坝石峡遗址而得名。但是除了在韶关,广东省的封开县还有远至南方沿海的汕尾市也都有正宗的良渚玉琮出土,而在江西的鄱阳湖流域,也出土了来自良渚的玉琮,这就为良渚人或者三苗人的逃亡,用玉石划出了明确的路线。而这个路线,极为准确地与传说中的三苗人最后的逃亡路线相吻合。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这里已进入珠江流域的上游,良渚文化最后是从珠江传入南海。在封开县的西北境,就是广西的苍梧县和梧州市,这证明帝舜南征三苗,可能并非死于湖南永州市的九嶷山或者苍梧山,而是死于广西的苍梧之野。良渚玉琮在南海的出现,也印证了一部分三苗人最后逃入南海以捕鱼为生的记载。传说三苗人曾占据着从鄱阳湖至洞庭湖之间的广大地方,这说明了良渚人在退出太湖地区之后,曾在长江流域的这一带停留,他们一度或者随时准备复国,但最终还是不能抵挡夏后氏所带领的水军的攻击,从来说北方人不习水战,可偏偏夏后氏所率领的部队,却正好是一支治水长达十余年的专业水军。在石峡文化地区,现在仍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和瑶族,而一些地方的苗族古歌,只到现在仍在传唱着她们的祖先本来定居住在太湖。50、四川地区出土的玉琮。图①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这只玉琮已被考古专家们确定为来自良渚的玉琮,它的年代竟然比这个遗址本身还要早多年。图②~⑥也是出土于金沙遗址的玉琮,但是这些玉琮却是用四川本地的玉料制作的。图⑦是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玉琮,这只玉琮带着明显的西部风格。我们发现在良渚古国灭亡以后,玉琮文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泛珠江流域以及南方沿海地区的传播,不久之后便迅速走向消亡,但只有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是一个例外,原因大概由于这本是一个富有的、藏在高山峻岭之中的不易为外部入侵的盆地。古蜀人亦自称是黄帝的子孙,帝颛顼一族最早起源于四川,周人的祖先后稷死后亦埋葬于成都平原,且更有大禹出生于汶山北川县的传说。
那么,在年前,是什么人将良渚玉琮带到了成都平原?玉琮文化在四川的传播,几乎是连续而不间断的,所以这是一个奇观:自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从良渚“原装”的玉琮到夏代玉琮、商代玉琮以及周代的玉琮,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图①的这只良渚玉琮,它的出现最少有二种可能性:第一,可能是周人的祖先在战乱之中迁徙至此,果如此,则周人的祖先亦来自良渚。第二,可能是帝尧或者帝舜下令“放欢兜于崇山”的移民政策所致,《山海经》明确记载“欢兜”一族出于崇伯鲧,并且炎融(犬戎)以及苗民的一部分亦出自于崇伯鲧。四川盆地古称蜀州,又称崇州,故崇即是蜀也。中国古代的“三苗”人,他们的族源十分复杂,有学者说“苗人”就是指南方种水稻的民族的总称,言之颇为有理。良渚人的扩张,其势力由浙北波及江苏全境以及安徽、湖南和湖北,那么水稻的种植技术,随之也向上述地方扩散,故所谓苗人,即南方之人也。在北方统治者看来,良渚人是苗,他们是黄帝族,颛顼之后,祝融氏;鲧也是苗,黄帝族,颛顼之后,有崇氏。及至帝舜之时,舜的祖先有虞氏本来无疑也出身于苗,帝尧的儿子丹朱在舜的打压之下逃往南方,竟然受到了一部分苗民的拥戴,于是堂堂的北方王族从此也一并沦落为苗,而北上的有虞氏一旦吃上了黄河的小米,从此就不再是苗了。据说最后一代的帝尧逃往河北省北部,从此末代的尧和他的追随者们,又变成为了北方的“狄”51、年前在中国西北异军突起的齐家文化玉琮。齐家文化遗址因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距今约~年左右,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这些玉器出现在一个非常敏感的历史时期,因为其年代正好处在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时代的交叉点上,这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夏代的初期,那么又是什么人创造了齐家文化呢?我们看到这些玉琮与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知到底是古代蜀地的玉琮向北传播到了甘肃,还是齐家文化玉琮南下传播至成都平原?这似乎很难回答。只不过我们知道在甘肃、青海地区并没有发现向北“嫡传”的良渚玉琮,而只是一些“再传”的玉琮,而四川的成都平原却有,延安的芦山峁也有。
据《尚书》的记载,除了“放欢兜于崇山”之外,虞舜时期还执行过一个“窜三苗于三危”的移民计划,传说帝尧晚年欲“禅让”其位于帝舜,但是却遭到了三苗之君的强烈反对,要知道有虞氏帝舜本来就是被南方的瞽叟(姑苏)集团排挤出局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翻身的机会,却再一次遭到三苗人的阻挠,这也许就埋下了良渚灭亡的种子。太湖的“苗人”被击溃以后,大量被俘的良渚人被迁徙到了西方“三危”之地,其余三苗则退入鄱阳湖和洞庭湖,最后又陆续退入南岭。52、年前的玉石之路。“三危”到底在哪里?传说在甘肃的敦煌一带,也有人说在宁夏或者青海。“窜三苗于三危”这个事件正好可以作为齐家文化玉琮在宁夏和甘肃出现的背景,也可以反过来证实所谓三苗人其实大部分就是良渚人或者太湖人,他们中有很多人被虞舜集团流放到了西部边垂的三危之地,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解释玉琮文化在中国东南部消失之后不久,又突然出现在中国的西北部。除了少数的极品,齐家文化玉琮都是光素无纹的,这可以节省它的制作成本,也可能因为当时的三苗人到了西北以后不再强大和富裕。据说有大约七成的齐家玉器是用的和田玉,而大约三成齐家玉器是用的甘肃当地的玉料。三危之民,这些原来的苗民以及后来的羌和戎,很有可能最早开发并且利用了从新疆至敦煌、玉门、兰州和西安的玉石之路,于是大量的和田玉,沿着渭水上游进入关中,又从关中流入在晋南以及中原的河洛地区,从夏代至商代,这些西部美玉又称作“秦玉”,它们成为当时的西方部落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贡品。53、二里头出土的玉器。中国史前史最大的迷团,在于夏后氏究竟在何时何地兴起。考古学者们在最近几十年发掘了大量的史前遗址,这其中夏代之前以及夏代之后的遗址遗物都很丰富,但是唯独能证明夏的遗址和玉器少之又少。传说夏代存续了余年,为什么没有给我们留下令人满意的大型遗存以准确地证明她的身份?从时间上说,良渚的晚期与夏代已经很近,但良渚有着年连续发展的历史,且良渚偏安于江南一隅,故而良渚必然不是夏。西北齐家文化玉器继承的是良渚的血脉,且在时间上已经与夏代的初年相合,然而强大的、第一次将中国统一在一起的夏王朝又怎么可能去到西北边远的“三危之地”建立她的都城?所以最终,似乎只有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可以向我们揭示夏王朝的踪迹。
当今史学界几乎公认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代的遗址,或者是商代早期的遗址,而且认为夏民族最早起源于中原河、洛地区。但是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其它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山东作为史前文明中心的证据更是越来越显充分。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之所谓“夏墟”里都出土了一些什么样的玉器,以及这些“夏代玉器”的来龙去脉。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器形有圭、璋、琮、钺、戈、刀和柄形饰等,多为礼器以及兵器,其中玉圭、玉璋、玉钺(戚)、玉刀等格外引人注目,不过这些“夏代”玉器的祖型,却有很多是来自于山东半岛,但也有一部分来历不明。这就是说,在山东龙山文化玉器与二里头夏代中晚期的玉器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环——究竟有哪些是夏代早期的玉器?54、玉兵或者玉礼兵在二里头文化或者夏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中的大量出现,证明了自良渚古国灭亡之后,诸神统治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良渚晚期,玉琮的尺寸最大时高达半米,这种对神权的极度强调和依赖,反过来预示着神的统治即将走向崩溃。在年前,人们普遍相信是北方的天神在扭转着天枢(即北斗星),神掌握着日月星辰的运转以及季节的变换,故帝颛顼者,实为帝“转枢”也。但是随着历法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神对历法的垄断作用日益消退,这预告着神统治中国的时代即将过去,而王权主宰中国时代即将到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言出自于《诗经》,但传说它是首次出自于帝舜之口,这样的口号,奠定了夏华民族首个国家体制的基础。大量的玉兵,显示了王的威严而不是神的威严。在良渚时代,巫神的首领一手执钺,一手执琮,在反山和瑶山的良渚贵族大墓中每一墓均只有一柄玉钺陪葬,而琮的数量几乎不限,这反映出神权在当时的良渚是至高无上的,而玉钺只是神的一种陪衬。值得注意的是在二里头遗址,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找到两枚玉琮的残片,其中的一枚,又显然是将玉琮解体而改作别的用途。这可能说明夏后氏一族并不喜欢玉琮,玉琮是祝融的法器,而祝融是夏后氏的仇敌——祝融氏曾杀害了夏人的祖先崇伯鲧,而传说夏朝灭亡时,祝融之神又放火烧毁了夏的都城。在夏代玉器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玉钺、玉戚、玉刀、玉戈和玉璋上面都装饰着扉牙,这种装饰形式一直沿用到了商代和周代。只到今天,没有人能对这种扉牙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释,扉牙明显曾加了玉器制作的难度,但它无疑又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刀具和刑具上,这些狰狞的扉牙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恐惧感,而王权却似乎能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55、山东半岛以及“禺族”活动的地域。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华夏民族与夏王朝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夏朝就是夏族所建立的,甚至一些人将整个五帝时代,一概称之为“前夏时代”。但这里面有很多的疑点,中国历史上真的有一个“夏族”吗?这个问题似乎值得探讨。关于夏禹是西方羌人所生也许是可信的,因为禹的祖先帝颛顼本身起源于西方,帝颛顼既然以可从西方长江、汉水之源来到山东,并且取代东方少昊氏的统治,那么他的后代比如鲧、禹等人当然也可以来到山东。
《山海经》记载了东海之神禺虢和北海之神禺疆的事迹,这一点相当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