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王曲街道兴盛村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地处西弥公路神禾原段皇甫大坡之上,西邻皇甫村,北与小江村、岳村、西樊村接壤。顺十字路西行,村边有著名作家柳青之墓,再行不到l米,即是常宁宫。年,有4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其中,河下亩,塬上亩。原兴盛坊自东向西由北村小堡予(后归皇甫三组)、下场、堡子、砭里5个自然村组成。北村东边有一深沟,称“死娃沟”。新中国成立前,妇女生娃十有八九不成,这条沟就成了村里人葬埋亲生骨肉的场所。

原名兴盛坊,又称冯家堡子。以前属皇甫村,老皇甫村当时称“十里皇甫”,人云城南第一大村。

系咸宁县管辖,故当地流传“七家半”之说。这七家半即指铧角堡(埝湾)、郭什坊、兴盛坊、三牌坊、梨园坊(关老门)、罗家湾、高家湾、鱼包头王堡子(半家)(因鱼鲍头村中王堡子以西有一条南北向的沟,年前为咸宁、长安两县的界畔,长安治西,咸宁治东。王堡子便归皇甫村,称其为半家)。过去一直视为一家人一般。耍社火,必要游转。

石砭峪淌出的滈水从脚底下西流。军营操场(昔日黄埔七分校驻地,今日四O一部队教导队、修理所驻地)、绿野鱼塘、村落果园尽收眼底。

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该村建于隋。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载着皇甫有三社,即指皇甫村三大坊,兴盛坊属三大坊之一。传说兴盛坊因古时作坊兴盛而得名。冯家原有染坊、油坊,董姓有粉坊、豆腐坊、香坊、酒坊。至今仍有人称北门外东北角为“油坊壳朗子”。

新中国成立前堡子有老爷庙,北门外有马王庙,下场有菩萨庙,北村有土地庙、石佛庙、天帝庙,村西有汤房庙,四时香火不断。石佛庙年因七分校拆木料被毁。两尊石佛分别被皇甫村和岳村人拉走。

皇甫石佛几经辗转,20世纪90年代供于柳青墓南半塬新盖的“石婆庙”,其余各庙或毁于战火,或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原居董、张、冯三大姓户,以董姓户最大。下场的张、冯、董户均为堡子迁居户,北村董姓几乎占90%以上,且在董姓中辈分居高。现皇甫村、胜利村、石砭峪的董姓均是兴盛人。

该村堡子东、北有两道城墙和堡门,西、南为崖。堡子里面的井,大都有通向村外的高窑,以防土匪抢劫伤人。村西的西弥公路是终南山至西安城的交通要道。年,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退驻王曲,建军官训练团,为方便交通,扩修此路,西边植洋槐树。后胡宗南改建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简称第七分校),并在西弥路、兴盛村口十字路南两边建有八九米高的砖灰结构的四樽门墩,两大两小,粉白一色,十分气魄。中间两墩上横跨一拱形门楣,上塑金色楷书“黄埔村”(年本村三队迁汤房庙马房于北门外时,因砖料不足拆除)。

兴盛坊堡子,冯家占了巷西半边。这冯家与原居的冯家并非一族,相传为明代山西人,在西安做生意,发了财,于是在神禾原、王曲川置田产2余亩,在堡子西边建南北二院,南为花苑,北为宅居。

至今,谁若坐享清福,就有人说她“你咋坐北院了!”相传古有“女人足不出户”之说,冯家依塬头垒土筑山,建南院,供自家女人休闲游玩。西安城方圆百里凡朝拜南五台的香客,路经此地,必要先看一番冯家的山。长安遂有“冯家的山(兴盛坊),杨家的房(王曲),郭家的银子拿斗量(马厂),芦家的骡子比车长(杜曲)”的民谣。兴盛坊因此也有人叫“冯家堡子”。此山与北院在“跑白狼”(民国初年的河南农民起义,其领袖为白朗,人称“白狼”)时被烧了个精光。

长安解放时,冯家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共争相抢占塬头的制高点。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曾在山上挖战壕打击南逃的胡宗南残部。其中就有北村的机枪手董廷惠。新中国成立后,冯家山被农业社取土殆尽,奇石也随之离散,如今村南尚有2米见方,高近3米的巨型奇石矗立塬头。堡子人家门首墙角,随处可见冯家山的奇石。沿西弥公路兴盛大坡北面崖畔,现在仍能看到冯家山建筑的遗迹。至今人们仍称堡子南头底下那一片地为“山下”。

相传汉武帝时,在王曲川建离宫“御宿苑”,此地为皇家狩猎游玩之处,园内不得凡人入住。皇甫三大坊之一的兴盛坊,除供皇家部分御食之物外,还担负为迎驾娱乐杂耍的秧歌表演。旧时有“兴盛的秧歌,郭什坊的家伙(敲锣鼓),关老门的社乐”之说。据村中的老人讲,兴盛耍秧歌渊源流长。民国年

间多次进省城城隍庙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又应邀到易俗社火烧壁献艺。易俗社社长还赠剧装给秧歌队。

最后一次耍秧歌是在困难时期的年农历正月,当时胜利大队10个队的民兵维持秩序,观众达万人之多。

兴盛村堡子曾出过一个十里八乡难得的秀才,这就是城南有名的“冷先生”,姓董,名廷廉。曾坐馆皇甫里大庙教书,教书之余还给人看病,但分文不取。因说话耿直故称。村里人没有人不怕这“冷先生”,连县老爷也让他三分。县上的差人派差催税都怕到皇甫来,稍不慎,威过了头,先生喝一声,就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人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先生在世时曾说过:“这大庙前头以后房要盖满,这河滩滩的石头也能卖钱。”当时人们不以为然,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砸石子,捡石子时,村里老人想起冷先生的话,无不叫绝。先生喜欢字,不单自己写,民国20年(),为纪念其母过世,还请了一位先生在自己家写屏,半年多才写完。传说,先生的书作就装了好几箱子。后来家道败落,散失殆尽。

至今老人还说:“这堡子,冯家地多,董家势火,咸宁出了个冷秀才,皇甫红了半个村和寨。”

兴盛村有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安第一批中共党员董醒悟(别号“董政策”)、董廷俭、董及善、董及贤、董士余、张生让、冯兆林等以及后来当选陕西省首届妇女代表的郝贵侠。村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安土地改革的先锋,成立长安最早的农会,时任省主席马明芳,县长张方海、李浩都多次到农会指导土地改革。后来的县委副书记、著名作家柳青也经常到村走访指导。董醒悟为首任农会主任,后任第十乡乡长。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长安县人民政府委员,当选为陕西省首届农民代表。当时人们看到那盖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四方朱红大印和草书“周恩来”的任命通知书时,无不感到自豪。多次受到当时主持西北土改工作的中央领导习仲勋的接见,至今村里流传着习仲勋一开会便问“董醒悟来了没有?郝贵侠来了没有?来了,那现在开会!”的佳话。当时驻村工作队的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白龙,还将村子土改斗争的故事编成戏剧《保卫村政权》在西北公演,后又绘成连环画发行。

20世纪60年代初,兴盛村有王曲公社最早的电碾、电磨。人都说兴盛有个鬼推磨,争相观看。后来又购置了万能磨子,人称“一罗打到底”。年春,王曲供销社的徐孝义主任以及杨双喜、杨兴旺和董醒悟商讨发展农副业产业,商定由三队提供厂房、工人,供销社出资购设备,在三队队长冯兆林的带领下,在北场盖了10间大瓦房,建起长安有名的草帽厂。农民积极采集麦秸、掐帽辫,变废为宝,打破仅仅靠卖鸡蛋维持日用资费的贫困局面,使农村的妇女也能穿上“的确良”,半个长安的人都赶来卖帽辫。长安草帽还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在当时每年两度的广交会上,长安草帽成为出口商品的亮点。也正是草帽厂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还为很多年轻人搭建了“跳农门”的跳板,有十多位年轻人有幸成为王曲供销社的职工。正是由于兴盛人观念先进,吸引了后来的乡拖拉机站、乡机械厂、木器厂、服装厂、皮鞋厂和县社联办的淀粉厂到制革厂、福利彩印厂、食品厂先后落户。

很早就有私塾,年建起兴盛坊初级小学,在方圆几十里,乃至当时的王曲乡,也算得上是成立最早的学校之一。21世纪,由于生源减少,长安区开始实行合校并点,学生划归皇甫小学就读。

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学识的人才。诸如董正富,陕西省神木县副县长,陕西省煤炭厅工程师;王觐锋,笔名峰渊,宁夏银南地委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董增武,《陕西农业》杂志社社长;董涛,广电部台台长、总工程师、广电部年度“十佳青年”;张旭耀,陕西省重型汽车制造厂副厂长;董增权,大庆油田某矿区党委书记;董康田,水电部西安热工研究院锅炉研究所所长,全国热工研究委员会委员。

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队人家家户户做起粽子生意。北村的瓦工,走汉中,闯西安,带出一大批手艺精湛、吃苦耐劳的建筑队伍。堡子人、砭里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装修的,西安、韦曲打工的,买车跑旅游的,搞运输的等。家家都盖起新楼房,昔日的北门已成为新村的南头了。曾任政协长安区委员的董焕计之弟、台湾台北民航局长董焕喜和担任国际柔道、国术裁判的董焕功经常关心家乡建设。

年,村中通往马厂、常宁宫的那条东西主干道变成水泥路,通往住户的巷道也成了水泥路。年进行电网低压改造,傍晚街道路灯通明。在村北打了一眼多米深的井,千年旱塬吃水难已成为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