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良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一心做致富领头雁,对待百姓要有“信”。只有把百姓集中起来,才能做大做强,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共同富裕。自家富帮助乡亲富,使杨开良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拥戴。

从传统农民到包工头,到建成千亩“蔬菜工厂”的现代新农人,年9月,杨开良看准路子,做出样子,并成立了施甸县华良蔬菜有限公司、红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良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任职董事长、理事长。从此,他便一直奔走在带民致富、为民谋发展的路上,带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的杨开良实现了用现代化农业让家乡富起来乡亲钱袋子鼓起来的梦想。

施甸县委书记是周耀泉在旧城调研时强调,蔬菜产业是施甸县传统农业的优势品牌,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是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坚持围绕施甸县蔬菜主打品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招商引资,培养重点龙头企业,引进冷链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产业提效和困难户增收;要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做好技术指导,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引进培育高品质蔬菜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形成特色,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要建好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在“种得好”的同时实现“卖得好”、“赚得好”。推动施甸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施甸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告诉记者:“蔬菜产业的发展是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带动妇女老人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让年龄大跟不上节奏,也出不了远门务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杨董事长不仅是个好董事长也是个好理事长,带动一个好产业带富一方好乡亲,杨代表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代表,村民这几年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了。”

8月23日,在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新街村华良冷库里,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李联东向记者讲述了杨开良“做大蔬菜产业,带着乡亲挣钱”的奋斗故事。

乡村振兴看施甸

“新农人”变身“兴农人”一一记施甸县人大代表、施甸华良蔬菜公司董事长杨开良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

施甸县人大代表、施甸华良蔬菜公司董事长杨开良(左一)说,让家乡富起来乡亲钱袋子鼓起来。杨涵摄

说起施甸县有哪些致富能手,乡亲们肯定会提起杨开良。他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增收、创收,让乡亲们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走上了致富路。

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新街村的杨开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2万多亩蔬菜,重点打造云南立体气候优势,冬天有河谷反季蔬菜,夏天有高海拔山地蔬菜,做到一年四季都有优质蔬菜发往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销售产值过亿元,年销售各种蔬菜3万多吨,带动了农户多户、多人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增收元,周边十几个村庄以及周边县市群众致富,新鲜的有机蔬菜远销省内外,良好的信誉及高质量的蔬菜,受到当地群众及客户的一致好评。

8月23日,记者在施甸县旧城乡新街村采访,见到了51岁的施甸县人大代表、施甸县华良蔬菜有限公司、云良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理事长杨开良,他是施甸县姚关镇村山邑村孔水二组村人,只读过初中,个子1.75米,瘦小精干,声音洪亮,观念很前卫,这位新型农民企业家回顾了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年销售过千万的“蔬菜大王”历程。

回乡创业闯新路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是关键中的关键。

人才强则乡村强。近年来,施甸县旧城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通过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精准落实培育服务、因地制宜开展“菜单式”产业培训等,着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推进农村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年,16岁的杨开良开始旧城乡新街村洗马沟承包了37亩山地种苞谷、甘蔗。年,从山地转为坝地,来到了老坝娥坝地种甘蔗,试种蔬菜。到年,已发展到湾甸坝,有几百亩规模。年,平地开始普及,带动农户开始大量种植蔬菜,至今已发展到周边几个县市,面积达几十万亩。年参与禾源果蔬负责收购销售蔬菜,杨开良用心留意蔬菜市场的“门道”。年,他决定自己做蔬菜销售生意,成立了蔬菜有限公司、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杨开良一步一步把村民们种植的大辣椒、小辣椒、苦瓜、四季豆,豌豆,西瓜、芒果、香蕉等果蔬销往到昆明、上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郑州杭州,广州、南京、西安,北京市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以及香港等19个省市、以及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村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种的蔬菜销售不出去而发愁了。

蔬菜产业关系着民生,他的勤劳与踏实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誉,蔬菜的销路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了当地村民心中的“卖菜能手”。

“要做好农村产业,关键是要把握好‘精准’两个字”。现年51岁的杨开良告诉记者,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支持重点,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精准选择产业,精准做好产业管理,才能把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杨开良说,要改变家乡现状,只有保持一颗对家乡热土的赤子情怀,敢为人先勇当“农创客”,先做给群众看,再带着群众干,才能吸引各类爱农村、有情怀、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返乡入乡、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新农人’有利于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崭新力量。”施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仙永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全新产销模式,用短视频和直播引育“新农人”,让更多“新农人”逐梦乡村田野,身体力行争当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人”,实现由“干得好”向“带得好”提升,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保山市知名商标”品牌,一批特色农产品已成为施甸亮丽的名片。

带着乡亲去挣钱

从外出漂泊到成功创业,杨开良一步一个脚印,用奋斗和汗水谱写了新的人生。但他心里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不但要自己富起来,还要带着父老乡亲共同富起来。回到家乡后,他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功带动周边多亩,带动农户多户、多人一起投入到蔬菜种植生产中来。

土地被流转后,村民就由传统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杨开良的包装车间里淡季每天有多人工作,其中困难户就有20余人,旺季共多人,工资按天时计费,平均每天元至左右。装卸工按基件,每月工资至元,合作社工作工期稳定,工作强度低,适合留守妇女和老人。一位村民算账到,一亩地流转费元至元,每亩农补还有元左右,每亩纯利余元。现在天天有活干,平均每月工资0余元。

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后,杨开良继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带领群众奔小康。蔬菜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他就优先安排困难户在合作社上班,平均每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对有蔬菜种植经验的困难户,他低价出租大棚,同时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先期不收一分钱。等蔬菜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确保了这些困难户的利益。同时,他还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并对多名残疾人家庭、困难户家庭的大学生予以资助,圆其大学梦。

在采访中,姚关镇李新茂告诉记者,家住距公司有30公里,年本来要到广州打工的,经老乡介绍,华良蔬菜公司需要员工,我和妻子一起来公司打工,妻子在分拣工作基件,每月元,本人做装卸工基件每月工资最少1万元,这样夫妻俩每月收入就有1.5万元,下班早的话夫妻俩可以回家看看娃娃及父母。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份工作,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旧城小组村民赵子华是旧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妻子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前只能靠打零工获得微薄收入。现在,他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仅脱了贫,还有了稳定的收入。

“让乡邻们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我的创业才真正算成功。”自返乡创业以来,杨开良坚持使用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除了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带动周边县、市余户农户发展种蔬菜、水果等,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杨开良共带动余户村民常年务工,年发放务工工资余万元,通过合作社和生态农庄收购,户均增收2至3万元以上。近5年共计为67户贫困户分红余万元。

如今,在杨开良的带领下,旧城乡成了施甸县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能人领跑乡村活

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羊”。施甸县旧城乡一直以来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强村,从这样一个不足2万人的乡里,孕育出了“华良、云良、张老三、红丰、一山四季牌”果菜,设施瓜菜基地、以前种植的蔬菜都要自己出去找市场、找销路,现在有了合作社,就近就可以卖,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还增加了种植收入。

丁家红是施甸县旧城乡旧城村种植大户,一直从事蔬菜种植,他高兴地说道。

位于新街村华良蔬菜公司龙头企业,借助企业稳定的资金链条、专业的运营模式、成熟的市场资源等优势,建立合作社一头绑定企业、一头绑定农户的“双绑”工作机制,与企业签订推广种植、保底收购、架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桥梁”,铸就企业有利可图、农户三重收益致富、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收的三方互利共赢局面,旧城一年四季均有蔬菜走向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东等19个省内外市场,每年带动农户每户增收3万元、村集体经济盈利2万元以上,每年拿出1%净利润支持公益,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强化村企合作,做好特色产业文章,通过“统一农资、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的“五统一分”模式,着力打造“推得开、叫得响、信誉好”的“绿色食品牌”,构建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个产业链条、搭建一个产销平台、打造一个品牌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多赢局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三、红丰、一山四季牌”蔬菜就发展至亩,年销售额突破3亿多万元。此后“华良、云良、张老三、红丰、一山四季牌”西瓜等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茁壮萌发,“华良、云良、张老三、红丰、一山四季牌”的金字招牌、云良小金豆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也成了打开全国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塞上滇西的蔬菜也成功端上了东南沿海的餐桌。

今后,施甸旧城将始终蹄疾步稳走好乡村振兴路,推动现代种植朝着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继续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完成“直道加速”“弯道超车”“变道领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