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富民强村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驻昭

礼泉县昭陵镇凉马村属地处渭北旱腰带地区,沟壑纵横,有效耕地面积少,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改革开放后,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农民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近年来,当地村民根据地域特点,栽植了苹果树、葡萄树,逐渐成为发展的主导产业,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观。近年来由于同质化发展带来的市场饱和,又因品种单一、粗放经营、果园及葡萄园老化,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了低谷,果农收入直线下降。聚焦难题探新路过分单一的产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如何规避,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的路径到底在哪里?面对困惑,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集民智分析论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村有产业规划、户有产业、民有增收项目为目标,统筹谋划,创新实践,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全村打响。因村制宜兴产业。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凉马村最显著的自然特征。依托资源禀赋,为调整凉马村农业产业结构,驻村工作队通过项目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高标准产业示范园,示范带动村民奔小康。为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期间,共争取各类资金70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1处,占地30余亩,栽植樱桃和阳光玫瑰葡萄各15亩,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基地”的运作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按照果品提质增效,村集体收益、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战略要求重点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年,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到亩,稳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带动村民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二是积极实施农业产业项目,设施蔬菜日趋成为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以昭陵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契机,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39座设施大棚。有力地推进村内产业发展,形成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模式。做优做强技术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茄果类蔬菜产品,着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四大工程”,持续提升蔬菜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三是发展优质果品,日益成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产业富民兴村迈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根据凉马村昼夜温差大,适合栽植果树的特点。驻村工作队调研发现凉马村适合法兰西梅李种植条件,法兰西梅李主产于新疆,其产品质量优于其他梅李,香甜可口,在咸阳市范围内没有种植户,附近的水果客商要不远万里去新疆进货,路途遥远,运输不便。年,引导村民凉马村试种了法兰西梅李,果品形状、质量、口感与新疆没有任何差别,水果成熟期,当地客商纷纷称赞,积极抢购,产值达到了其他水果的三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调动了群众种植果树的积极性。为满足群众意愿,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市财政局,申请到财政资金20万元,扩建亩法兰西梅李产业示范园,进一步培育壮大凉马村优势特色产业。配套设施强保障依托产业富民兴村,是一项投资较多、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坚持培育产业与配套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以产业牵引配套建设,以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兴修水利稳产业。为解决棚内滴水灌溉问题,主动联系县乡村振兴局,申请到财政资金20万元,铺设了滴水管网,减少了水肥投资,节约了资源,使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滴灌、喷灌全覆盖,为现代水利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兴产业。面对区域耕地面积广,田间道路设施简陋,灌溉用水困难,群众生产不便的现实,为切实做到货畅其流,彻底解决这一困难。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凉马村投资万元,建设了一座立方米蓄水池、铺设滴水管道米;投资18万元,修建1.05公里沙石路;另外,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协调县乡村振兴局争取到财政资金51万元,修建成3公里沙石路,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了交通带动产业发展的“先行官”作用。美化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多年来,凉马村容村貌比较落后,村内设施老旧,为改善这一困境,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相关单位,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一是解决排水难问题。下雨积水一直困扰着村民,危及房屋倒塌、道路塌陷的危险,主动联系市财政局,申请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0万元,修建了2.8公里排水渠,项目在多雨季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解决门前统一绿化问题。凉马村主干道2公里,道路两旁无绿化,村民门前无花草,为了统一绿化,建立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协调县林业局投资10万元,栽植了株小叶女贞和樱花苗木;三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来,凉马村无休闲娱乐广场,日常老年人只能扎堆靠墙根晒太阳或在大树下乘凉,休闲娱乐方式原始简单,根据这一现状,主动联系市财政局,投资30万元,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解决村民文化娱乐和环境卫生问题。人才支撑强产业。发挥优势,推广科技,为民致富增收,坚持把培育人才作为推动富民兴村的“金钥匙”,针对人才工作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有的放矢,对症施策,全面奏响人才振兴“四部曲”。首先是奏响“主题曲”。优选“领头雁”,配强“服务军”;搭建“好平台”,育好“后备军”。一是通过开展技术合作、培训、科研基地等形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扶贫工作,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或组织现场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对村干部及村民进行专业培训,加大科技推广转化力度,做到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提升效益。二是抽调局系统农广校、果业、土肥、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单位的农业专家,组成专业性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小组,根据该村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制定科技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手段,结合农时季节驻村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全力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扎实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使帮扶村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和示范作用。三是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市农广校把职业农民培育,市植保站、药检所把农药使用常识、病虫害防治,园艺站把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土肥站把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清洁能源应用,农技站把粮食增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定作为帮扶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技术指导,努力使全村每户有1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带来新成效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紧扣村情实际,紧紧围绕“三生同步”、“三位一体”的产业布局,在实践中取得了村集体平稳健康发展、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显著成效。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以前田间道路设施简陋,灌溉用水困难,群众生产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之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元,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迅速崛起,基础设施条件的显著改善。现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较之前增长42.8%。群众腰包鼓了,底气足了,盖新房、买家电,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建立村级集体经组织,项目扶持,兴办设施农业示范园,全面推广“支部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变改革+社员入股+贫困户+联合经营”的模式,在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入股分红。年均收入10万元,从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村集体有人理事、无钱办事的难题。作者:陈倩本报记者朱志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